返回首页
上海金融报CURRENT AFFAIRS
上海金融报 / 正文
资管新规迅速发酵 社区支行处境尴尬

  舆情观察 资管新规迅速发酵

  近段时间,国内金融市场不甚平静,因为监管层针对多个领域、多类业务密集发文,或打“补丁”,或立新规,引起了业内外广泛关注。

  这不,从《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到《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开发指引》;从《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到《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从《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票据业务的通知》到《互联网黄金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此外,还有经银保监会2018年第一次主席会议通过、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个个担得起“重磅”两字。显然,监管层“收紧”的目的,就是将整个金融业“把持”于康庄“正道”,严防走偏。

  对此,媒体肯定不会作壁上观。根据上海金融报社舆情组的监测,刚刚过去的一周(5月7日至11日),诸如《银保监会明确大额风险暴露监管规则,防范授信“垒大户”等现象》、《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7月实施,部分中小银行承压》、《银保监会:半年后停止开展跨省纸质票据交易》、《央行出手,整顿互联网黄金市场:注册资本低于3000万不可代销》、《网购黄金被一刀切,逾百家平台面临整改》等报道,皆关注到了监管层近期的“频频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多项新政足够吸引人的眼球,但上周媒体仍将不少注意力放在先前落地的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盖因新规面世时间虽短,但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却迅速发酵。瞧,不论是《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已有银行停售保本理财产品》、《资管新规终结监管套利,银行同业业务明显收缩》、《资管新规配套细则待出,中小银行升级投研能力谋变》,还是《资管新规落地影响初显现,部分券商下架银行理财产品》、《资管新规将加剧私募两极分化》等,相关报道皆为业内外乃至监管层后续观察政策效力打开了“窗口”。

  一周热议 民间借贷遇“紧箍咒”

  除了上述新文件,近期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新政,甫一发布就引起各界热议,它就是银保监会携手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从事或者主要从事发放贷款业务的机构,或以发放贷款为日常业务活动。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李伟:从通知的发文机关及内容来看,是将民间借贷纳入国家常态化金融监管,提升了监管层次,相当于实现从民间到社会到国家的跨越。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通知》意在明确民间借贷的边界,防止部分机构以民间借贷的名义做放贷机构的业务,变相突破放贷业务的牌照管理,将不受牌照管理的民间借贷尽可能局限在小范围内,这与本轮金融强监管下,强调金融业务持牌经营的大原则相一致。

  @中国人民银行山西长治中心支行的周慧虹:规范民间借贷应与强化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相结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通知》开展全员排查,及早发现并妥善处理内部人员操纵或为高利贷不法行为提供帮助的情况。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飒:一些民间借贷中介机构将不良资产处置外包给“催收公司”,后者无所不用其极,野蛮催收,形成团伙组织,称霸一方,垄断某一行业,甚至寻找“保护伞”。这种情况下,《通知》的“板子”可谓打在暴力催收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长安:规范和整顿民间借贷,一方面要打击非法活动,另一方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融资的客观需求。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民间借贷弥补现行金融体系不足、增加企业和个人融资渠道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小金”视点 社区支行处境尴尬

  梳理上海金融报社舆情组上周的监测结果,可以发现,不仅监管层动作不断,各商业银行也没歇着,有的在国内试点“存房”业务,有的在国外启动人民币清算结算业务,有的增资旗下村镇银行,有的携手险企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开展深度合作,可谓各有精彩之处。

  不过,在热闹声中,有个几乎埋没此间的消息不应忽略,那就是走过近五年发展历程的社区支行,正处于“加法”变“减法”的阶段。据媒体统计,根据各地银监局发布的行政许可,截至2018年5月8日,年内有125家社区支行终止营业,珠海一地甚至单日有8家支行关停。一度被业界寄予厚望的社区支行竟落得这步田地,未免令人“尴尬”。

  众所周知,社区支行是为方便社区居民而设立的,曾获监管层明文鼓励(2013年12月银监会印发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设立定位于服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的简易型网点,即社区支行),此举既弥补部分中小银行物理网点不足,也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怎么看都不应走“下坡路”。问题究竟出在哪?有人说,其“祸首”是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发展太快,极大地替代了线下业务,而社区支行主要面向个人客户,业务量当然锐减。

  应该说,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非没有解决之道,倘银行做好规划,把社区支行纳入全行渠道战略统一考量,将之与物理网点、线上渠道形成有效联动,相信还是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这不,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天津分行前不久对原有5家社区支行全新升级,集中开业15家社区支行,其底气就来自于“无现金办公、智能机具配备”特色,以贴近居民生活的“管家式银行”理念持续吸引客流。

  由此看来,目前社区支行真正面临的头号问题,还是如何通过特色服务来吸引客户。之所以这么讲,盖因在社区支行普遍不景气的当下,仍不乏藉此绝招令“生意红火”的“出挑者”。比如,近日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下属社区支行纷纷出招,有的邀约客户开展“亲子画扇”活动,有的走进小学为孩子讲授钱币故事,有的为中老年居民举办健康知识讲座,还有的在网点开设“手工口红制作特色沙龙”,这些举措既丰富了周边居民生活,也拉近了社区支行与居民的距离,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日常业务。所以,融入社区场景,融入居民生活,不冒进、施良策、接地气的社区支行,终能赢得客户信任。

  说到底,不想社区支行“加法”变“减法”,关键在于银行“怎么想”。

责任编辑:liangyan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