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艺术鉴赏CURRENT AFFAIRS
艺术鉴赏 / 正文
感受“马克思热”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深刻而持续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当下,纪念马克思及其思想理论的热潮,正在马克思的祖国——德国及世界许多地方掀起。西方的一些社会乱象,让德国人反思资本主义。今日环顾全球,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的许多重要思想,对后来的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今年5月5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此前的2月21日,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深刻而持续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不管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伟大的光辉日子都值得隆重纪念。

  当下,纪念马克思及其思想理论的热潮,正在马克思的祖国——德国及世界许多地方掀起,普遍感受到“马克思热”升温。在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及相关城镇,近些日子异常热闹。“马克思1818-1883——生平、著作和时代”的历史文献主题展,正在火热地进行。莱茵河州立博物馆、汉堡劳动博物馆亦举办特展,展示马克思一生及其生活的时代,回顾和介绍了他的重要著作《资本论》及对后世国际性的巨大影响。

  此次展览会上,有不少展品极为珍贵。比如,马克思签名送给第一国际总委员会总书记埃卡留斯的《资本论》(第一卷)。展品中,还有用几十种语言出版的《资本论》,有许多关于马克思和《资本论》的不同语种的漫画书。精彩纷呈的展览,引起德国及世界各大媒体的特别关注。新华社记者参观时,博物馆工作人员鲍莫特别热情地说,“希望有更多中国游客,来这里看看《资本论》最初是什么样子。”

  西方的一些社会乱象,让德国人反思资本主义。展览内容中,选取了商品、金钱、物质崇拜、资本、剥削、生产、积累、危机等10个关键词来描述资本主义。德国人开始以一种更客观的心态看待马克思。参展者普遍认为,现在的世界确实变化了很多,但马克思《资本论》对全球化经济和经济危机的分析,今天看来仍然十分深刻。去年8月,德国两家调查公司联合进行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是负面的。

《年轻的卡尓·马克思》剧照。

  “马克思热”在德国的兴起,不仅仅局限于展览。近些年来,马克思原著的读者越来越多。社会舆论、报纸、刊物、各种媒体和学术会议,对马克思和《资本论》的谈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烈。与马克思相关的出版物和纪念品也日益增多。有些社会团体还定期举办《资本论》读书会,创建“马克思200年”网络平台,组织有关《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研讨会。此外,马克思的艺术形象还越来越多出现在纪录片和电视、电影里。近期,由德国、法国和比利时联合拍摄的《年轻的卡尓·马克思》,已在柏林电影节亮相。

  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真理之光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暗夜的长空,穿越历史,照亮今天。历史的荡涤、时代的变迁,不断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深深扎根于亿万群众之中,深刻改变人类历史命运,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今日环顾全球,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跨越百年,历史作证。10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弊端,再次验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论断的正确性。有西方学者坦言,要真正改变这种状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10年过去,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逐渐褪去,但西方社会不平等、过度财富分化等问题广受诟病。对此,马克思主义分析、批判的思想力量愈加彰显。形势的发展,正让越来越多有思想的人质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偏见正逐步被打破,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影响力在与日俱增。

  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一再成为美国的畅销书。这些书籍是美国思想界关注“劳动者命运”、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体系进行批判的重要源泉。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教授安德鲁·哈德曼,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在美国思想史与社会运动中的影响,现正在撰写《卡尔·马克思在美国》一书。他认为,一场肇始于华尔街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留下了巨大的不平等,1%的人从这场危机中受益,而其他人则为此付出了代价。因此,“马克思不会从美国走开”。

  冷战结来以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己经摆脱冷战的思维桎梏,正以更有创造性的方式阅读与思考马克思。在哈特曼教授那里,现在有更多学生主动来找他,就如何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寻求指导,还询问其他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在他看来,一个缓慢而又真实的代际转变正在美国悄然发生。事实上,无论在美国还是在英国,在德国还是西班牙,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最重要的来源就是中国。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马工程”,是我国社科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简称。这项始于2004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一号工程”,动员了全国数百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数千名学者先后参与。中国社科院组建了马克思理论创新智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意识形态智库等多个马克思主义专业智库。通过智库和论坛,充分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

  马克思经典著作始终吸引着一代代中国读者。对此,作为出版马列著作最专业的人民出版社感受最为明显。这几年,各地书店《资本论》已卖脱销,每年都要加印10万套左右,读者需求很旺。以往读者主要是党员领导干部和研究人员,今天普通大众的兴趣也在提升。人民出版社的《资本论》(三卷本)有50%是通过网络书店销售出去的,而网络书店的读者主要是年轻人和普通读者。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众所周知,《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之作,第一卷首次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至今已达151年之久。今天审视这部经典,观其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影响,人们最能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有许多重大发现,主要是“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在《资本论》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论证。

  《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和规律的伟大著作。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马克思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部著作研究资本主义是从研究商品、货币开始的,其所揭示的商品经济规律及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而是愈发流光溢彩、历久弥新。今天看来,这仍然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实体经济,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所在。马克思对宏观经济层面的研究,始终坚持实体经济的原则。《资本论》第一卷开宗明义,认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是生产性的劳动,不生产物质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在逻辑上是第一位的。生产物质产品的是产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货币资本是为产业资本服务的。这就是今天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权威理论所在。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对理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货币是从商品交换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然而,随着贵金属货币演化成纸币,货币借助于信用奇迹般地发展出金融产业。金融成为一个产业以后,就会很自然地与实体经济并驾齐驱,就有了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就会千方百计追求赚取利润。这样一来,如果经济过度金融化,金融业过度追求丰厚利润,就会导致资金脱实向虚、甚至带来助长投机的消极后果。

  马克思经济学启示我们:社会的富裕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发达程度。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为货币从一开始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这是回归本源。应把控制杠杆率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抓手,把杠杆控制在合理程度。金融创新要符合经济规律,脱离实体经济、人为地扩张金融业,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社会风险。

  共产党人要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马克思的许多重要思想,对后来的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资本论》,被世人称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部鸿论巨著,更重要的是要学习马克思分析问题的辩证方法,坚信在资本主义旧制度内部,会有新社会经济因素不断积累,不断增添转向社会主义的阶梯,最终由量变引发根本性的质变。通过学习,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增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hanhao34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