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艺术鉴赏CURRENT AFFAIRS
艺术鉴赏 / 正文
那些“非经典”的“经典”

  当提及《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四部小说时,多数人是知道部分故事情节的,有人可能会完整叙述整个故事的全过程,最次能够说出作品中的重要人物、重点事件。四大名著嘛,孰人不知?但若提及《平山冷燕》《金云翘》《玉娇梨》等小说时,陌生感会陡然而增——这是什么?小说吗?什么时候的小说?讲了谁?讲了什么故事?……事实上,这些小说诞生的年代并不久远,远远晚于《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造成这种不熟悉的原因,我们要从小说史的书写谈起。

  “确立每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确切地位是文学史的一项首先任务”,这是来自沃克的经典表述。就小说史来讲,也是同样的任务,即必须要关注“作品”。另外,文学史的叙写传统是“作家作品”,脱离作家或者说将作家硬性抽离只关注“作品”,显然是不科学的。于是,“作家”与“作品”并重,架构起了小说史的核心脉络。关键问题是:作家不断产生,作品不断被创作出来,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家和作品,如何遴选呢?至少,有一个标准:被遴选的作家与作品一定代表着一定历史阶段内同样文学体式的最高成就。如此,历史阶段划分得越细致,选点也会越多,由点连成线也会越精致,从而越能接近该文学体式变化发展的真实面貌。

  串联“点”之后得到了关系,分析关系后得到了发展流向,根据流向完成了“史”的勾连,这些在串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点”,因为被历史书写而得到广泛宣传和推崇,成为了经典。当然,这些“点”也确然是经典,是某一历史阶段的突出代表,甚至是后继阶段难以超越的高峰。久之,“经典”成为了人尽皆知的所在,甚至成为后继者模仿或者再创造的蓝本,这些“经典”就包括今天为人熟知的“四大名著”。

  “经典”以外呢?其实是那些墨痕不浓重或者相对较小的“点”。它们是存在的,只不过被那些浓墨重彩的“点”掩盖了光彩,今天专业的文化研究者或者古典小说研究者了解它们,熟知它们,但在大众层面,这些被掩盖了光芒的“点”由于不被广泛宣传而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但它们也流传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它们的完整面貌,只不过熟悉它们面貌的人太少了。

  或许应该提一句,有时候真的不必去惋惜某些古籍残缺了或者仅仅保留了篇目,看不到其完整的面貌。因为从文本流播的角度来看,如果它真的具有相当的价值和影响,那在其诞生及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定会得到广泛传播,在其后历史进程中,也一定会不断被人提及并传承,又何来散佚呢?这种思考可能有些偏激,但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由此观之,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籍,一定是经典的,包括小说。只不过在比较之后,被“经典”掩盖了光芒,随后成为了“不经典”的“经典”。《金云翘》是,《玉娇梨》也是。

  “扬弃”,一直是我们对待过往事物的辩证态度。在“扬弃”的过程中,旧事物的优势和闪光点被继承和发展,其糟粕和阴暗点则被抛弃。我们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老祖宗,如果没有《金瓶梅》,也就没有《红楼梦》了”,这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先生以其卓越才华开创了文人独立创作长篇白话通俗小说的先河,关注了前人不甚关注的家庭生活、家道兴衰和女性群像,贡献是伟大的。雪芹先生的《红楼梦》继承了这些,写家庭、写女性人物,写常态的家道兴衰,写正常的家庭生活和需求,写那些美丽的女性及其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同时他也在抛弃,抛弃了《金瓶梅》中女性人物的那些变态、病态的心理活动和生理需求,抛弃了那些过分的自然主义描写。在他的笔下,女子们开始才华出众,熠熠生辉。整部书的格调高雅起来、诗意起来。

  这两部都是文学史中的“经典”,且处在其后的《红楼梦》站在《金瓶梅》肩头完成了巨大飞跃,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夹在他们中间的,是《平山冷燕》《金云翘》《玉娇梨》等白话通俗小说。这三部不似《金瓶梅》有那么宏阔的叙事,甚至故事很俗套,情节也在进行着各种不甚合理的穿凿附会,但是却写出了女子的才、女子的情、情的诗意和诗意的情。这很有趣,这恰恰补全了《红楼梦》完成飞跃的链条,即:从“日常生活”过渡到“诗意化的日常生活”。《金瓶梅》《红楼梦》因为各自“历史开创”和“完美操作”而太亮,遮住了不甚完美的它们。我们看到了两头,没有关注中间。中间自然不如两头,但中间并非没有价值。

  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例证,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类似这样的状况不胜枚举。由此造成的“重两端不重中间”的情况也屡屡产生。重视经典,即“两端”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但不能遗忘“中间”。“中间”部分那些“非经典”当中也有“经典”存在。有一个说法,中国古典小说除却四大名著之外,没有其他优秀作品了。这种表述也没有错,因为这是站在一个综合考量的立场上进行分析和断定的,综合艺术水平、思想水平、社会影响、文学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判,确实是如此。但站在“非综合立场”上观摩则会有另一番风景。“经典”小说在文化、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地位同样极高;但“非经典”小说在其上的位置也未见得低,其中部分表达和设计甚至还更高。我们文化自信的建立,一定程度上要从传统文化当中去挖掘和找寻,那就一定不能局限在仅仅从部分“经典”作品之上着手,要有更加宽广的视角,要有更加广博的胸怀,去回顾,去品味那些“非经典”的“经典”,去更为宏观地关照那些文学作品当中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力量。

责任编辑:韩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