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金融博物馆CURRENT AFFAIRS
金融博物馆 / 正文

读《钱币史话》:中华文明史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钱币史话》是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王永生撰写的“中国货币史话”四部系列著作之一,上自殷商中晚期产生的青铜铸币——铜贝,下至当今的人民币国际化,梳理了中国3000多年间货币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一部颇具创新思想的货币史著作。而史话体的结构体例和行文风格,200多幅首次发表的珍贵图片,使这部中国“钱史”颇具可读性,荣登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6年8月上榜图书。

  《钱币史话》以其新颖面孔,在货币学界、钱币收藏界乃至普通读者中掀起一股不小的“话说钱币”热潮,固然与近几年钱币收藏价值逐渐被发掘、相关知识普及还处于“低洼”状态有关,而本书独具的“品格”,值得关注。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学术见解不拘一端、多向思考。对一些困扰学术界的难题,诸如“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可是,为什么中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是铜币而不是金银币?两千多年间,为何中国长期停留在用铜铸币阶段?为何中国金银的货币化过程始终缓慢而艰难?等等疑问,进行了谨慎而又有效的爬梳,探赜索隐,并得出不少富有创见性观点,成一家之言。譬如对唐中期开始出现并曾长期困扰两宋的“钱荒”难题的分析,对明中后期至清末复杂的“银钱比价”关系的论述,乃至对当今人民币国际化轨迹的探讨及展望,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中国三千年货币史筋脉,对华夏文明史作了另一个层面解读,读来让人颇受启发。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评价:“钱币学所研究的中国货币文化,如王永生先生这本书所展示的,乃是中华文明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在他的书中又被反复论述了,这是该书不同于其他一般钱币书籍的地方。”

  融合性。以中国传统钱币学实证研究为基础,贯之以西方货币学理论,注重钱币学与货币史有机结合,既有对钱币实物本身的考证,更注重从历史发展大脉络中,结合财税、赋役、薪酬等制度的变革,考察、分析钱币演变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将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与普及货币理论知识巧妙嫁接,水乳交融。这是本书一大特色,也正因为它的“跨界”优势,链接起了不同行业的读者群体,对出版资源的发掘、整合提供了新思路。

  故事性。本书能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着力打造的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还在于它采用史话体结构体例和行文风格,将相对冷僻、枯燥的货币理论和钱币知识,用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串联起来,这些历史故事建立在严谨的史学资料基础上,言之有据,不哗众取宠。为优化读者阅读体验,作者精心配置200多幅首次发表的珍贵拓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同时也是对钱币“藏友”的友情馈赠。正因为作者对货币史和钱币学有精准把握,信手拈来,使这部作品真正达到了“大家小书”的品格和境界。

  本书作者王永生,是中国货币史、中外货币文化交流史、白银的货币化,以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中亚历史及民族史领域专家。其论文《论波斯伊利汗国仿行元朝钞法》1999年获中国人民银行系统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另有三篇论文及一部专著获“中国钱币学会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在中华书局出版学术专著《新疆历史货币——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历史考察》、《钱币与西域历史研究》;2015年9月受邀与北京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合作,策划《非常丝路·千年穿越》十集大型纪录片。

  李学勤先生对他的学术素养颇多赞誉:“中国钱币学中有关边疆地区货币的研究,目前可能还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王永生先生由于出生并曾长时间居住在新疆,对边疆货币特别是西部边疆地区的货币情有独钟,他这方面的优长也充分体现在这本史话中。”

  正因为作者深厚的学术背景,同时具备多年钱币鉴藏的实践功力,使《钱币史话》从内容到体现形态都实现了突破。

责任编辑:虫儿飞hsj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