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深度报道CURRENT AFFAIRS
深度报道 / 正文
金融精准扶贫中的“寻乌调查”精神

  江西省寻乌县马蹄岗,毛泽东同志故居。1930年,为了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毛泽东在寻乌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会调查,并在此写下著名的《寻乌调查》,首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其中蕴含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深入细致的“寻乌调查”精神,展现出共产党人心系天下、普济苍生的博大情怀。

  这种历史的传承清晰地展示于扶贫攻坚的决胜之路中。为实现至2020年全面奔小康的宏伟目标,寻乌县广大党员、干部以“寻乌调查”精神为动力,扎实工作,取得了有望提前两年实现预定目标的不俗业绩。至2017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0.8亿元,比上年增长9.3%。当年减贫13961人,贫困发生率由9%下降到4%,55个贫困村实现脱贫。这其中,金融精准扶贫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寻乌金融人翻山越岭访贫问苦,进村入户实地调研,有的放矢献计出力。2017年,寻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70.67亿元,比年初增加14.66亿元,增幅达26%,是GDP增幅的2.8倍。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当地金融部门的新作为,以及金融人对“寻乌调查”精神的新传承。

  调查研究为精准之基

  2017年,赣南地区运用“产业扶贫信贷通”撬动银行贷款72.67亿元投入扶贫领域,带动12.13万户贫困户增产增收。这一诞生于偏远小县寻乌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正是源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寻乌县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的边远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过去,寻乌的蜜桔和脐橙产业“一果独大”,但由于环境承载力有限,这一当地老百姓和金融部门最熟悉的产业并不足以支撑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2014年,受病虫害侵蚀,“柑橘绝症”黄龙病爆发,果农被迫大面积砍树。发展滞后、产业受创,要实现脱贫攻坚,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刻不容缓。然而,如何做好为转型匹配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于金融而言更是考验。

  为此,人民银行寻乌县支行与县政府办、扶贫办、多家金融机构成立联合调研组,对全县173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情况,以及13890户贫困户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入户调查。调查显示,受灾农户对具有当地特色的猪羊养殖、果蔬及花卉苗木种植积极性较高。调查结束后,人行寻乌县支行提交《寻乌县“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产业扶贫信贷通”这一金融扶贫模式。建议贫困户因地制宜,采取长短期产业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农业生产转型,金融机构通过撬动财政资金,对从事产业发展的贫困户提供无担保无抵押扶贫贴息贷款,解决生产过程资金需求。该模式在寻乌县试点一年便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在赣南17个县区推广。

  有“硬措施”还不够,“产业扶贫信贷通”顺利实施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寻乌县长期坚持的农村信用体系这一“软环境”建设。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和信用意识提高,对于改善农村社会融资环境和降低金融扶贫成本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产业扶贫信贷通”等金融扶贫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正是寻乌县金融着眼基础、长期坚持开展调查研究的必然结果。

  调查研究的寻乌实践

  当调查研究蔚然成风,金融的实践变得更加有的放矢。

  丹溪乡清溪村距县城69公里,是寻乌最远的贫困村。寻乌县农商行丹溪支行行长黄文华是村里的挂点扶贫书记。每个月20天驻村工作,让他对村里95户贫困户如数家珍,对村里情况了如指掌。清溪村海拔较高,适合种植高山茶叶和三华李,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一高一低。为此,他将贫困户分成两组,勤劳能干的推荐种几亩茶,年纪大劳动能力差的种植三华李。在他的帮扶下,村里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长到1万元。作为支行行长,做好丹溪乡的金融扶贫工作他也十分上心。他带领支行上门服务贫困户,全乡819户贫困户有70%获得授信,有453户获得贷款2285万元,占支行贷款总额40%。2017年丹溪乡609户贫困户脱贫,其中获得信贷帮扶占比达74%。

  黄文华只是众多寻乌金融人深入一线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在黄陂村、高头村、黄沙村,寻乌金融人坚持真扶贫、办实事,在他们的努力下,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无缝衔接,果蔬种植养蜂育兔进村入户,“空心房”拆除进度加速。

  单个金融人或部门的扶贫作用有限,发挥好金融扶贫乘数效应更加至关重要。为此,一方面,寻乌县金融部门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人行寻乌县支行在全县65个贫困村建立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在强化政策宣传的同时,对困难群众提供“零距离”金融服务。据统计,目前寻乌县贫困户授信比例达90%以上,符合政策条件贫困户的贷款满足率接近100%。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在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服务。黄龙病后,他们多次上门了解贫困户生产经营情况,向有经验的兄弟行“取经”,在及时调整金融政策的同时,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扶贫信贷产品,如金穗油茶贷、光伏贷、脐橙贷、惠农通等,极大地丰富了农业信贷品种,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增强。

  调查研究的金融情怀

  调查研究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式,更是一种不忘初心的情怀。

  今年是寻乌县力争全面实现脱贫的一年,同时也是第一批次3年中长期产业信贷通大面积到期的一年。以猕猴桃、夏橙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为例,到第5年才能产生收益,但这并没有影响金融扶贫政策的延续。寻乌县农商行董事长杨日明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启动了对2018年批次到期贷款的逐户排查,并依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为农户办理贷款延期,保证脱贫后不脱政策。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金融需求的对接效率,该行启动了第二轮为期五年的整村推进工作。

  截至2017年12月末,寻乌县累计发放各类金融扶贫贷款15亿元,财政已投入风险缓释金9251万元,撬动银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产业扶贫贷款6.36亿元,金融扶贫贷款惠及6382余户贫困户,帮助近4000户贫困户走向脱贫。数字是枯燥的,但又是有温度的。这份温度源自于寻乌县金融人不忘初心的情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寻乌的一份子,只要我们不忘初心、齐心协力,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人行寻乌县支行行长曾祥金曾在全县精准扶贫动员会上表态,他认为金融扶贫政策不应孤立发挥作用,人行应加强与金融、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他的这一“合力”观点,也得到了当地金融局的认同。近年来,人行寻乌县支行与当地金融局作为桥梁,拉近了政府与金融的联系,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对于决胜之年,金融局局长曾文浩坦言:“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虚功。”他们现在每个月都要联合县人行和银监部门,时刻跟进金融扶贫情况,督查审批流程、政策执行,担保情况是否合规,确保金融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赵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