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国家的自然禀赋、历史演进、思想文化、社会形态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使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乃至在当今时代,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6月2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东欧蓝皮书:中东欧国家发展报告(2016~2017)》(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报告指出,在经济方面,2016年至2017年,中东欧国家保持平稳增长。其主要原因是:欧盟结构基金流入量开始增加、欧元区国家经济回暖、名义工资和就业率提高刺激私人消费增长。大部分国家的银行处于良好状态,不断扩大的贷款推动了居民消费增长。此外,支持性的财政政策是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推动力。当然,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英国退出欧盟、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以及申根区内的有关货物和人员自由流动的潜在限制性障碍,对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影响。2016年,由于投资减少,特别是建筑业投资的减少,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与此同时,中东欧国家对欧元区国家的出口放缓。在这种情况下,私人资本消费的增长是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7年,中东欧国家经济出现新的增长,其主要原因是欧盟的发展基金流入量开始增加,劳动力市场需大于供以及欧元区国家经济的回暖,而支持性的财政政策是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推动力。通过打击逃税,部分国家税收大幅增加。
中东欧国家是最早承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一批国家,与我国有着长期的友好传统,在政治、军事、经贸、文化、科技、教育、青年、体育、新闻等各个领域都与我国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2016年至2017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继续取得长足发展。中国社会各界对于中东欧地区的总体认知度显著提升,各层级合作热情不断高涨,双方交往日趋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17年12月,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已经举行6次,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2015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16国领导人。习主席赞赏中东欧国家政府为推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发展作出的积极努力,习主席指出,“16+1合作”诞生以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开辟了中国同传统友好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途径,创新了中国同欧洲关系的实践,搭建了具有南北合作特点的南南合作新平台。下一步,中国同中东欧国家要本着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强各领域的互利合作。一是实现“16+1合作”同“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对接。二是实现“16+1合作”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对接。三是实现“16+1合作”同各自发展战略有效对接。习主席于2016年3月对捷克进行的国事访问及6月对塞尔维亚和波兰进行的国事访问,更是将“16+1合作”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报告指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一路前行,已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格局。过去5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层交往频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迄今已举行6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16+1”国家协调员会议及地方领导人会议的定期召开对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有序推进,经贸投资合作持续进展,互联互通建设顺畅,产能与产业合作成果显著,金融合作风生水起,农林合作稳步推进,教育、青年、体育、科技合作方兴未艾,人文交流精彩纷呈,卫生合作快速发展,地方合作红红火火。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省州长联合会等十余个领域合作平台的建立,充分调动了各国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发挥了各国的优势和作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投资经贸促进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促进年、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年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媒体年等4次主题年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促进了民心相通,深化了17国间的了解与友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地区落地生根,各国合作愿望更加迫切,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给17国人民带来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