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
认真辨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是先进的IT技术及相关机制。因为互联网金融母体主要是IT企业,最新的技术成果被第一时间运用到互联网金融营运管理中,推动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和金融产品,提高精准营销和风险控制水平,不断为投资者提供强大的信用计算评估、快速供需匹配、在线财富管理。而且,由于互联网企业独有基因,互联网金融体制机制普遍灵活,对市场反应敏感,善于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经营策略,更加关注普通客户体验。
传统金融的优势是网点布局、品牌效应、庞大的客户群和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长期以来,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是安全稳健的代名词,在大企业和财富集中的客户中,具有良好的品牌认可度,与互联网金融竞争具有先天信誉优势。传统金融介入实体经济广泛而深入,资本充足,资金雄厚,可以更有效调动各方资源。在风险经营管理方面,传统金融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经验。
如果从客户和产品两个维度来来分析,对于低净值客户的非标准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互联网金融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对于高净值客户的非标准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传统金融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对于低净值客户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互联网金融以及传统金融互联网化后,都能有效参与,但互联网金融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对于高净值客户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将展开激烈竞争,早期传统金融会占据一定优势,但竞争最终将推动高净值客户变成低净值客户,客户将在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中获益。
加快推进金融O2O模式
O2O(Online To Offline)是一种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核心是将互联网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营商环境结合,实现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线下风险控制、线上实时服务,线下管理、线上创新多种组合。
对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来说,其功能是发挥专业优势,降低信息成本和契约成本,汇集小额资金支持大额融资,汇集短期资金形成跨期资本。从理论上来讲,互联网金融能跨越时空实现网上节点间资金数据的瞬间送达,能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能更高效、便捷配置金融资源。从实践来看,近年来,传统金融业不断加快互联网化步伐,四大行2016年电子渠道替代率均超过90%。客户通过电子渠道办理结算不仅能为银行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也能让客户获得更便捷经济的服务。在金融的核心风控方面,一些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以互联网企业建立的生态系统中复杂关系产生的大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大数据风险控制技术为用户提供授信,信用评价的可靠性甚至强于传统金融。
但金融活动的实际运作表明,即使在美国这样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网络和最成熟金融市场的国家,满足复杂的金融需求仍然需要线下的当面沟通、尽职调查、风险识别、协同营销等工作。这既是目前国际银行业坚持的做法,也是金融监管的规范要求。有统计分析,近年来,客户与传统金融实体网点互动次数虽然在下降,但单次互动的时间却在上升。客户往往通过线上完成简单操作,但更多通过实体网点选购复杂产品和获取定制化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轨迹也说明了这一点,如P2P,其原始模式是点对点直接借贷,互联网公司只起到信息中介作用。但很多平台都事实上承担了线下收集证据、线下审核、线下催收等责任。
综上,传统金融既要加快互联网化步伐,也要保持既有线下能力经验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模式是互联网时代传统金融变革的主要方向。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传统金融要学习引进互联网金融的成功经验,不断推进传统金融线下专业优势与互联网金融线上技术优势“双O”之间的动态融合。要将可以网络替代的金融服务努力向线上引导,发挥技术优势,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要推动线上与线下渠道协同发展,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群,发挥传统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不同渠道优势,做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增强客户黏性,提高客户满意度。要形成线上线下“贯通式”渠道,为传统金融的大客户、大项目提供全渠道“穿透式”产品及服务。要充分利用线上渠道获取的客户交易信息,充分发挥线下网点积累的客户管理财务数据,加大数据整合挖掘应用力度,建设大数据银行,为线下客户营销、尽职调查、贷后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支撑。
合理选择技术实现方式
传统金融互联网化有自主、外包与联合三种技术实现方式。自主建设是指金融机构自己配置机构人员、购买软硬件设备,完成IT系统研发、上线和运维。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IT系统建设或运维委托给专业IT公司,IT公司按要求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联合是指金融机构通过投资、并购、孵化等方式,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成立专门的公司,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三者的区别是,自主与外包,是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设计,直接对自身进行互联网化改造,联合是在传统金融之外建立独立的互联网金融单元,间接对传统金融实施影响。外包与联合都主张借助专业IT公司力量。而自主建设完全依靠金融机构自身力量。
自主建设安全可控、自主性强,但投入大、周期长、专业水准低。外包能降低IT投资,提高运行与服务效率,缩短投产周期,容易获取先进的IT技术与管理经验,但系统建设受制于人、安全性缺乏保障。合作能完整引进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产品和文化,快速获得金融创新成果,但合作建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独立运作,与传统金融融合不足。随着IT迅猛发展,互联网相关理念、技术、工具日新月异,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将部分甚至全部IT系统建设外包或与专业公司联合正成为一种趋势。采取市场化手段把非优势业务委托给专业公司,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现代企业在高度分工的市场经济中赢得竞争的制胜法宝。
自主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比较简单,主要是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先进,保持激励。外包与联合因涉及金融机构与IT公司之间的合作,较为复杂。对于外包,金融机构应关注实施过程中的契约风险、操作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等,要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IT公司作为合作伙伴,采取从非核心层到核心层逐步推进的外包方式。要对外包合同做缜密细致的安排,确保数据保密、操作合规、约束有效。要通过制度性安排,如有条件买断等方式,保证外包技术团队的稳定。要对外包服务实施全程跟踪考核评价,制定覆盖全部风险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对于联合,对主业与创新之间的协同要有清晰地规划,要充分考虑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战略、组织、技术各层面的统筹配合。既要重视互联网金融单元带来的短期财务价值,更要重视与互联金融合作的战略价值。要高度重视技术与数据的重要性,积极推进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同步升级,系统与数据的打通与共用。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
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冲击,也为其变革发展提供了镜鉴、创造了机遇,传统金融要积极推进管理变革。
一是要强化互联网意识。在传统行业中,金融受互联网技术影响最大,未来市场地位与互联网意识树立与技术运用高度相关。要树立互联网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进行调整整合,促进互联网和各类资源有机融合,推进营销互联网化、产品互联网化、服务互联网化、运营互联网化。
二是构建轻型组织架构。“战略决定架构”,组织设计取决于企业战略愿景。当前,国内银行业正在实施与互联网相适应的“轻型银行”战略,其本质是以更少的资本消耗、更集约的经营方式、更灵巧的应变能力,实现更高效的发展和更丰厚的价值回报。轻型组织架构是轻型银行的核心内容。传统金融组织架构是金字塔形,按照“总分支”三级或四级架构实施管理,等级分明,责任清晰、链条冗长。而互联网金融是平台式、扁平化、网络型管理。要适应网络经济变化周期短、速度快的特点,充分发挥IT优势,科学运用流程精益方法论,按照轻型化要求,最大限度压缩管理层级,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前中后台距离,提高运营效率,实现条线之间、部门之间高效协同,无缝对接,推动银行管理体制机制向高速运转、灵活反应、团队作业方向转变。
三是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传统金融互联网化过程中,组织机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渠道型物理网点将逐步减少,知识与技术型机构与部门将逐步增加,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对人力资源的数量要求将减少,素质要求将提高,对IT 人才尤其高端IT人才和IT金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显著增加。而IT人才专业特征与职业诉求与行政业务人员区别较大,内部跨专业培养困难,市场化配置程度高,人才争夺激烈,传统金融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方法上要进行变革。要对岗位设置、薪酬福利结构进行差异化设计,确保与同业相比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要制定更灵活的履职管理制度,优化传统的绩效考评,更多使用非正式的360度评估或自我管理。要为那些对管理职位兴趣不大的专业型、专家型人才开辟有地位、受尊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职业发展通道。
着力强化新型风险管控
因为IT的介入,金融机构的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如互联网使交易双方无需直接见面,一定程度加剧了信用风险,甚至滋长了人为的网络隐瞒和欺诈。自助设备、移动终端等使金融参与者数量扩大,同步集中交易增多,风险敏感人群聚集,一定程度加剧了流动性风险。法律对互联网交易所有模式的准入门槛和经营准则尚未进行清晰界定,容易出现合规风险。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系统设计越来越复杂,一定程度增加了新的操作风险。互联网使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交织叠加,脆弱易感,快速传播。加快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现实而紧迫。
在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所使用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是连接各种风险的风险,是“唯一能使银行瞬间瘫痪的风险”。要制定与信息科技战略相适应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计划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要制定持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确定信息科技中存在隐患的区域,评价风险对其业务的潜在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风险防范措施及所需资源的优先级别。要依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评估结果,采取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建立持续的信息科技风险计量和监测机制。要把信息科技安全与风险防控理念贯穿IT系统开发、测试、运行、维护全过程。要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制定适当的业务连续性规划,确保在出现无法预见的中断时,系统仍能持续运行并提供服务。要建立健全IT审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