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突破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建立规范有序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实现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日前,本报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徐鹏程。
《金融时报》记者:党的十九大为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任务,文化产业如何克服目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承担起新的使命?
徐鹏程: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此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新的使命下,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
一是适应新时代新矛盾,不断丰富文化产品、提高文化服务质量。人们在不断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还会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而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有越来越高的需要和期待。一方面,对文化产品有“量”的需要,随着我国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正在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需要文化产品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更高的覆盖率,尤其在批量化生产和大规模传播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文化产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文化产品能融入更高的智慧和创意,体现原创性以及与众不同的文化价值,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精神需要。
二是突出社会效益,培育和提高国民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更要突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提升对社会主流思想文化价值的认同,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和价值观念。发展文化产业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通过潜移默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三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提升软实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吸引力主要通过文化来体现,而文化生产、文化产业又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实现方式,这就使得文化既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深层动力,又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就能引领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具有承担着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文明、传播中华文化精髓、提高对外文化传播效果、增强国际话语权的任务,这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是塑造新型文化业态,实现文化产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手段、数字化趋势、人工智能等为经济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与其它行业和产业一样,文化产业在变化的潮流中也在不断走向分化,有的衰退了,有的则引领风尚、得到快速发展。文化资源更多地是一种无形资源,在适应环境方面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属于环境适应性资源,只有快速适应新变化才能获取更强的生命力,只有实现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才能最大化地实现文化价值。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新的传播方式,可以创新出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形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实现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共生,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金融时报》记者:当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哪些?
徐鹏程:当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
一是文化产业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依然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2007年至2016年的10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倍增,每年的平均增速远超GDP的增速,截至2015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约2.58万亿元,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2%。但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缺口仍然较大,据商务部的有关统计,2013年我国实际文化消费规模正式超过1万亿元,而当年的实际文化消费潜力为4.7万亿元,还有3.7倍的消费缺口未能得到满足。根据国外发展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文化消费就会更加旺盛,甚至超过物质消费水平,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123美元,但没有出现文化消费“井喷”现象。根据对“十三五”期间文化消费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将达16.65万亿元,一方面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释放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便文化产业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的态势,人民群众仍有相当大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当前,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数量上存在不足,质量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需求,一些内容老旧、制作粗糙、缺乏创意的低端供给仍充斥着文化市场,造成了“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以影视产业为例,2016年全国共拍摄完成并获准发行的电视剧共334部,近1.5万集,由于缺乏创意,其中不乏存大量“神剧”、“雷剧”,而各电视台播出平台的容量也十分有限,造成其中50%以上的作品难以与观众见面。除电视剧外还有一些真人秀节目,简单引进模仿,迎合一部分人的趣味,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仍在攻坚阶段,文化企业“散小弱”的情况未得到根本改变。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虽已起步多年,但由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使得这一改革仍在进行之中,未能有效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文化管理体系,管理上政出多门、既缺位又越位、职能交叉重叠等情况始终存在,许多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能完全建立起来,有些虽然表面具备了法人治理结构,但相关制度安排只是形式。同时,文化企业总体看还呈现实力分散、缺乏龙头带动的问题。有一些文化企业不能专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开发,将经营重点放在了房地产、金融等非文化领域。
四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仍不到位,文化企业融资难的老问题依旧突出。文化产业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有效抵押手段不足、评估难等客观问题,造成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慎贷情况严重,使文化产业与资本融合度一直较低。从银行贷款情况看,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当年文化产业共获得贷款5328亿元,总量仅占86.8万亿元贷款总余额的0.6%,占当年全部新增贷款9.78亿元的5.4%。从资本市场情况看,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15年全国仅有130家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渠道进行融资,金额5800多亿元,仅占当年债券市场总融资规模的2.8%。以上两组数据大致反映了近年来文化企业融资的基本状况,这种状况如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严重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是文化产业人才匮乏,造成创新乏力。相对于其它产业,文化产业更依赖于人才和创新,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在许多领域都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约有12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而文化产业要实现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占GDP的比例则需要达到5%以上。
《金融时报》记者:您对于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哪些具体建议?
徐鹏程:一是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激发文化产业的创造活力。党的十九大提出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的要求,同时对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了具体路径,这是当前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南,要积极落实、快速行动。要制定更加符合发展需要的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重点理顺资源配置关系、政府与企业和市场的关系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是强化文化产业立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针对当前文化产业立法缺乏系统性、配套性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快相关立法步伐,尽快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对文化产业的具体支持措施,对于目前仍停留在政策性法规层面的各项规定要尽可能实现法制化。在法制建设中,尤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严格执法,使文化企业创造的合法知识产权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加快文化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植核心竞争力。无论国有文化企业还是民营文化企业,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起相关制度的文化企业,要认真落实《公司法》以及公司章程等相关规定,使企业“三会”制度真正发挥出作用,为把企业做强做大提供制度保障。为加快企业发展,应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完成企业资源的重新分配,实现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要增强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打造以行业为特征、以产业链为衔接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区,或者以大型龙头文化企业为骨干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四是促进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展文化产业链。文化企业要根据各自特点和特长,挖掘文化内涵,拓展文化产业链,利用互联网等技术使文化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以打通行业壁垒、部门限制和区域分割。在融合发展中,既可以通过科技、人才、资本和创意等的集聚以实现“对内融合”,也可以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以实现“对外融合”,创造出“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科技”等“文化+”形式,在培育出更多文化新业态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五是建立规范有序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在银行信贷方面,金融机构要更加重视文化产业,持续开发出各种文化产业融资和投资的产品或模式,加大机制创新,缩小资金供给和企业需求的差距。针对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偏大的问题,可以探索风险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以减少风险,或者通过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实现收益与风险共担,或者将经营分散、风险不宜集中管理的中小文化企业组合在一起,从项目贷款到贷后风控实行集团化管理。针对文化资产评估难的问题,可以借鉴风险投资评估的经验,通过专业化的授信工具解决项目风险评价、项目价值评价以及版权价值评价等信贷准入问题。针对文化企业担保难的问题,政府及相关单位可以通过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或担保,还可以通过保险、信托等方式创新担保模式。在资本市场方面,要创新文化产业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降低资本市场的融资门槛,同时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在不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应修改和完善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逐渐降低外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门槛,积极引导和鼓励外资以独资或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六是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当今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历史担当也是大势所趋。对于积极投身中外文化贸易、文化交流的企业应给予政策扶持,帮助它们解决“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创造条件让它们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七是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针对当前文化产业各类人才、尤其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在一些高等院校开设相关学科专业,培养一大批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同时又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才能以及精通现代科技手段的人才。要加快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消除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进一步搞活人才管理机制,增强保障机制,调动起人才的创新活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