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们在做金融研究时,发现两个问题特别突出,第一是,金融品牌缺少更深层次观察和思考。现在从数量上来看,金融品牌很多,从排名上来看很靠前,给我们的感觉是金融品牌确实已经很大,但是到底是不是强势品牌,我们觉得还有差距。金融品牌的高知名度主要来自于网点、员工数量,金融品牌的高知名度的转换成本太高。金融机构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但是却没有庞大的粉丝群。
第二是,我们过去对品牌竞争力的研究发现,其实并非是同业的竞争而是科技的突破,可以说科技对金融行业秩序规则产生了挑战。比如去年康师傅整体利润下降非常的严重,几乎是腰斩。而另外有报告显示,去年在互联网应用里增长最快的是移动端外卖和订餐。如果把这个数据与康师傅利润下滑结合,就可以看到,康师傅的“蛋糕”是被互联网公司动了。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将要动金融业的“蛋糕”了。
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业的竞争其实是一种不对称竞争,它是改变了传统规则,而且符合消费者预期和期望,所以会给金融行业带来结构性变化。首先,今天异业竞争者,他们拥有流量优势,过去金融行业的优势是网点的优势,银行网点是对银行品牌贡献率最高的。那么金融行业还有人员优势,有庞大代理人团队,但是这种优势在今天流量优势之下是不是还有竞争力呢?这值得我们思考。其次,今天的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可能是出于商业性的,是人们在淘宝、京东的购物行为,逐渐积累起来的信用关系,而过去的金融行业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国家信用。再次,异业竞争者有更强大的客户黏性。那么,大数据能不能产生一种信用,我们过去信用靠征信记录,现在大数据把当年所担心的问题都解决了。最后,现在,我们微型企业机构善于跨界合作,跨界运作,就是“互联网+”里的“+”的能力非常之强。
今天金融机构品牌是否适应激变。品牌作用没那么强大,品牌有很强的无奈感和无力感,再好的品牌、再强势的品牌也抵挡不了趋势,我们可以想想诺基亚、柯达、雅虎,这些曾经在全球500强排行榜排到很高位置的企业都被趋势磨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