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某县调研县域产业振兴情况时,该县农业部门的负责人表示,该县被纳入省级某产业振兴的一部分,该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未来5至8年,达到全省“千亿级”规模。据介绍,该产业属于畜牧养殖业,而全省目前的产值不到100亿元,并且,该畜种在该县的存栏数仍处于起步阶段,要成10几倍的增长才能达成省里确定的目标。当笔者问及怎么测算出来的“千亿级”规模、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实现这个“千亿级”规模、市场是否会接受这样一种“小众”的农畜产品及衍生品、市场需求容量到底有多大等一系列问题时,在场的农业部门负责人、银行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无一人可以回答。
笔者在多年走访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发现,这类现象并不是个别现象,省级或县市级的产业规划动辄就要有个伟大的数字目标,百亿、千亿时常挂在嘴边,文件中也是洋洋洒洒地书写着战略的实施步骤,但事实证明,没有一个产业目标是通过这样的规划实现的。涉及农业产业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数字问题,农业生产的关联要素非常多,也很复杂,包括土壤、气候、环境保护、技术、文化、市场、资本、可持续发展等很多因素。即使在同样一个省,不同地区的情况也可谓千差万别。为什么政府部门要推动“一县一品、一村一品”,就是希望各地区能够结合不同的资源优势进行产业规划,并且避免“一窝蜂”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浪费、投资风险及市场风险。因此,产业振兴要防止“拍脑袋”,切忌“想当然”。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构成中,产业振兴是重要的基础,而中国农村的产业振兴非一日之功,更不是靠几场“运动”就可以完成的。产业振兴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定位准确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的是复合型资源和手段,并且,对于目标的规划要进行全面论证、测算和校验,要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对资金和资源的投入要有及时的评估和调整,更重要的是,政府不能充当产业振兴“大包大揽”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振兴才有可能取得有效进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产业振兴中各角色的定位,各司其职,有共同的目标,也必须有各自的目标,这样才可能在共赢的前提下协同发展。
政府在产业振兴中的角色应该包括产业规划、政策机制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确定一个产业规划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差异化,给出产业发展方向、产业标准制定,并且在政策上做引导性的支持;政策机制设计主要包括除产业政策之外的其他配套机制,包括建立财政、土地、环境、金融等方面的协同机制,并且确定对市场主体的支持标准,引导资本的多渠道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振兴的重要保障,政府最好以市场化手段去推进,并且做到商业可持续。完全依靠政府的方式未来是很难长期持续的。
金融在产业振兴中的角色是融资保障、风险转移以及供应链打造等。产业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中长周期的工作,因此,金融在融资保障方面也要设置不同阶段的目标,分步骤实现。金融支持的对象主要是市场主体,尤其是当前新型经营主体及少部分重点龙头企业。银行重点担当信贷的职能;保险公司通过量身定制的方式对农产品生产及市场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转移,并有可能“倒逼”农产品标准的提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形成高效的供应链,并创造不同的应用场景,金融的多样化服务将有机会内嵌于其中。
市场主体在产业振兴中的角色是经营者、带动者、连接者。任何产业的具体实施都需要多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农业更是一个协同作业的典型。当前,在农业领域的趋势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既融合发展,又要专业分工,因此,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取向都必须围绕市场的需求开展工作。同时,基于当前中国农村的情形,市场主体对培育职业农民,带动农村劳动力产生更高价值回报有着重要的作用。市场主体本身也是一个连接者,包括将资源和资本进行连接、将资源与市场进行连接、将市场主体进行连接等。
简言之,产业振兴包含的因素非常复杂,并不是靠着从上至下的推动就可以做到的。所谓依靠市场的力量,还是要从需求者和操作者入手,以内生的力量为主导,这包括市场的内生力和经营者的内生力,外部的推动是必要的,但不能成为唯一或主导,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自然法则。产业振兴更应是一个长期、有序、高效的发展过程,政府和金融供给主体适时地助推其发展乃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