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3日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放管服”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重点要做到五个“为”: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更好地稳定经济增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需要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坚韧不拔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李克强总理在本次会议上提出的五个“为”,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途径。其中,在投资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如何激发有效投资,如何为有效投资拓展空间,备受关注。
尽管民间投资已经从一年前的“断崖式回落”逐步回升,但总体来看,投资增速依然处于个位数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至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03718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1至4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72912亿元,增长12.6%;民间投资124329亿元,增长6.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0%。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过去的高投资、粗放式发展模式正逐渐转变,但这并不表示经济发展不需要投资。恰恰相反,在传统产业相对饱和、部分领域存在产能过剩的同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因此,要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当然,发挥好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最重要的是增强投资的有效性。此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拉动,但部分领域投资效率下降,更有不少投资被认为属于“无效投资”,导致我国经济出现较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与此同时,经济中不少领域存在投资欠账情况,公共产品与服务等成为“短板”。因此,在未来扩大投资过程中,必须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为激发有效投资拓展空间。
为激发有效投资拓展空间,需要破除制约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各种羁绊,为各种类型的投资创造公平的营商环境。当前,民间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几年前,国务院就发布多个文件,意在打破掣肘民间投资的各种“弹簧门”、“玻璃门”等层层障碍。但从目前的形势看,民间投资的活力与潜力尚未有效激活。而从长远看,为民间资本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更是深化改革题中应有之义。本次会议就强调,要下决心彻底打破各种互为前置的审批怪圈,着力推动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除涉及安全、环保事项外,凡是技术工艺成熟、通过市场机制和事中事后监管能保证质量安全的产品,一律取消生产许可。会议同时指出,要落实95%以上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的开放、便利措施,吸引更多外资。
与此同时,为激发有效投资拓展空间,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显然,这需要用好“放管服”改革这个关键性工具,为市场主体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发展预期。李克强总理指出,“放管服”改革是一个系统整体,既要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打造权力瘦身的“紧身衣”,又要善于做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啃政府职能转变的“硬骨头”,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如此,才能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有效投资。
毫无疑问,在过去几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中,“放管服”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对稳定经济、促进就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显然,这一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因此,必须进一步下好“放管服”改革这个“先手棋”,为激发有效投资拓展空间,走活经济发展“整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