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庆祝改革开放40年CURRENT AFFAIRS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正文
开发性政策性金融:闯出一片新蓝海

  编者按 40年前,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的那一刻,中国银行业便踏上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征途,一场脱胎换骨式的历史性巨变由此拉开序幕。

  从一元银行体制到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从银行间无序竞争、高风险运行到有序合规发展、风险可控;从长期封闭发展到全面对外开放……40年,中国银行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迈进了新时代。

  40载巨变,中国银行业财务数据惊艳全球: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245.8万亿元;40年巨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让世界刮目相看:英国《银行家》杂志2017年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126家中国银行榜上有名,涵盖了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半数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

  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特别报道,记录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精彩瞬间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敬请关注。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风雨历程,40年沧海桑田,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方针不动摇,以上下求索的勇气和气吞山河的豪气,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篇壮美的改革史诗中,金融改革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特别是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支持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改革开放成就中的耀眼一笔。

  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二十年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我国金融体制不断完善、不断健全的改革史。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推动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建立市场化金融机构。因此,银行作为商业性机构需要进行公司治理改革,剥离政策性业务,转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在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还是国有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领域,承担着各自领域的一些政策性业务。

  在此背景下,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金融服务。

  1994年,3家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初步建立。根据当时的规定,国开行的主要任务是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支柱产业等;农发行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进出口银行主要为大型机电成套设备进出口提供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总体来看,当时的3家政策性银行以国家信用作为保障,弥补了市场信用在某些领域难以配置金融资源的不足,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促进机电产品出口、保护和稳定粮棉市场等方面成绩斐然,为国有银行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在10年快速发展之后,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微观基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政策性银行所承担的目标和任务也随之出现实质性改变。政策业务比重逐步下降,自营开发性业务比重逐步上升,政策性银行面临如何继续发挥政策性职能与向市场转轨的转型之困。

  解决发展之惑的出路是继续改革。2008年开始,我国政策性银行开始了转型探索。2015年4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商有关单位提出的三大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正式获得批准。其中,国开行要坚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则强化了政策性定位,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更加注重内部治理结构、约束机制和内部管理。职能和定位的明确,为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持久动力。

  机制体制创新添活力

  机制体制创新,是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步。

  2013年7月的一天,国开行举行了一次不寻常的党委会。国开行党委班子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开行改革的决策部署,提出了未来改革发展战略。

  当时的国开行正处于2008年商业化改革后的艰难探索中,商业银行的定位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要求存在错位:债信政策“一年一延”导致发债成本上升、发债难度加大;资本补充渠道有限,对进一步发挥作用形成了制约;外部监管和考核评价采用商业银行标准,与国开行服务战略、保本微利的要求以及中长期债券银行的特点不符。

  如何破解改革发展的难题?国开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怀邦在这次会议上给出了明确答案,向全行提出了深化改革“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解决长期债信问题;第二步,搭建银行控股集团架构;第三步,推动国开行立法。此后,国开行坚持开发性金融方向,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三步走”战略成功实现。

  “三步走”战略的成功实现,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开行在机构定位、运行模式、配套支持政策、公司治理等方面长期面临的问题,搭建了适应服务战略需要的集团架构体系,而且把符合国情特征和开发性金融实践的一系列理念、方法、经验、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作出系统性的制度安排。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进出口银行制定并全面实施了该行“十三五”发展规划,以资本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从无到有,实现突破,资本管理理念逐步确立,资本节约意识显著增强;稳步推进战略客户试点,以客户为中心的政策性服务管理体系初步搭建;完善授信、评审工作,进一步提升内控、稽核功能,进一步优化内部组织架构,推进职位体系和薪酬体系改革,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加强干部和队伍建设。

  在建立资本约束机制、构建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农发行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经过5年的砥砺奋进,现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已经站在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

  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金融力量,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在众多实体经济领域健康稳定发展的背后,处处都有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鼎力支持的身影。 来自国开行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该行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发放超过3.4万亿元棚改贷款,帮助2000多万户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助力重大基础设施引领“中国速度”,支持轨道交通建设里程4700公里、高速公路1.6万公里、高速铁路超过1万公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向沿线国家发放贷款1858亿美元,为中国与沿线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金融力量。作为粮食收储的主办银行,农发行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截至2017年9月,农发行累计投放粮棉油收储贷款2.53万亿元,支持收储粮油2.07万亿斤、棉花1316.8万吨,平均每年支持收购的粮食约占全社会收购量的60%,支持收购的棉花超过总产量的50%,在新疆地区超过70%。在服务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农发行还加大了对水利、棚改、农村路网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有力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立足政策性职能定位,进出口银行全力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落实的力度不断加大,支持建设了蒙内铁路、C919和鲲龙—600等一批具有重大意义项目;服务外贸、“走出去”、国际合作、对外开放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不断强化,在“一带一路”重大标志性项目中,进出口银行参与数量过半。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将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始终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战略,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努力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责任编辑:韩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