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入场”智能财富管理,这也成为当前的重大机遇。多家机构预测,至2020年,全球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规模将达到8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00%至200%,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而在国内,2020年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规模也将达到8万亿元,但目前这个数字仅在百亿元的量级。
传统机构“入场”智能投顾
“金融机构对智能投顾的看好正刺激着用户认知,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智能投顾开始有所了解,这有助于资产配置理念的普及。此外,大型机构的入场也给该行业已有玩家带来更多信心,促进其行业不断成熟发展。”PINTEC璇玑CEO郑毓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悉,2016年12月,招商银行推出面向普通用户群的智能理财服务“摩羯智投”,成为首家推出智能投顾模型的传统商业银行。与此同时,广发证券、长江证券、光大证券等传统券商也纷纷发力,相继上线智能投顾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行业人士将市场分为“银行系”和“科技公司系”。郑毓栋表示,“相比而言,银行系拥有客户数量、银行渠道和用户信任度的重要优势。当金融机构推出智能投顾系统时,可以基于庞大的存量客户数据研究用户,而银行的渠道优势也能灵活方便地给用户予以了解与使用。用户与银行的强金融关系,更是给了银行智能投顾的信用背书。”郑毓栋认为,这是科技公司进行推广时难以企及的。
智能投顾处发展初期
然而,智能投顾在国内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整个行业鱼龙混杂,因此,仍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国内存在普通投资人将股市当作赌场的特性,稳健的风险收益型产品的普及,还需要市场的培育以及行业的共同作为。”郑毓栋向记者表示,这表明银行系智能投顾的发展面临瓶颈。
郑毓栋分析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来自于全行业所处的阶段,另一方面可能是金融机构的自我定位。国内曾经存在着大量无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人们的理财习惯一时很难改变,不少投资者仍苦苦寻找刚性兑付的产品。”
郑毓栋表示,首先,部分用户在智能投顾系统投资时,仍看重“收益率”单一指标,因此,常常会对收益不太高的系统产生负面评价。其次,从整体来看,智能投顾属于稳健的风险收益型产品,这类产品需要市场进一步培育。近期,监管层出台了资管新规,有助于去杠杆、去刚兑,对智能投顾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外,郑毓栋进一步解释称,除了行业所处的阶段外,金融机构自身的定位同样是智能投顾发展受到制约的一大因素。“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智能投顾尚属于金融机构提升自身附加值的工具。如果研发机构重视程度不高的话,则会发生用户体验的问题,比如,不考虑交易摩擦成本,在交易时间成本上不进行智能化处理等。”郑毓栋认为,“不仅如此,在智能投顾刚兴起的阶段,银行本身的技术能力还相当有限。”
在智能投顾中,人工与机器的比例如何配比?郑毓栋告诉记者,“仍然有很多玩家更相信α超额收益,由基金经理优选基金,有的更加相信长期稳定风险下的β收益,由机器进行产品挑选和智能学习。”因此,人工与智能配比带来新的问题。郑毓栋表示,传统金融机构仍需要解决商业利益和客户利益的平衡问题,尽量避免频繁调仓或收取服务费等伤害用户忠诚度的行为。不过,郑毓栋也认为,这些不足之处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或将逐步解决,无论如何,科技能力将成智能投顾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这种稳健的投资系统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