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会2017中国金融论坛综述
2017年是金融业加强监管之年。自年初至今,“一行三会”全面升级监管措施,严防加杠杆炒作和交叉性风险,试图引导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如何避免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什么样的监管方式可以在经济增长和控制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6月8日,在第20届科博会期间举办的2017中国金融论坛上,相关专家以“金融体制改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为核心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认为,金融自带杠杆属性,不能将目前中国金融领域的问题都归结在杠杆上。我们应当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回报率。在监管方面,也要注意监管协调,循序渐进。
正确认识金融杠杆
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金融机构一般都是高杠杆经营。但杠杆高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经济风险。所以,控制杠杆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内容。但控制的前提是适度,而非完全去掉。“如果不做杠杆的话,金融体系没有存在的必要。”光大证券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要正确地认识杠杆,包括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都需要杠杆。我们要全面看待金融业目前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只针对杠杆这一个层面。”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董事总经理任泽平也认为:“事实上,并不是去了杠杆,所有问题就都能解决。”对于中国形成金融高杠杆的原因,任泽平认为,这是金融改革的迟缓导致。“去杠杆的方向是对的,也是必要的。但恐怕这不是简单的问题。即使把金融的杠杆降低了,是不是货币就天然地‘脱虚向实’了?”
“思考债务问题,需要有全球视角,而不能只关注中国。”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高占军表示,在全球范围内,债务问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债务规模是215万亿美元,这一体量比10年前增加了70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325%。他进一步表示,在反思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时,有人说是因为危机之前债务积累太多,杠杆太高,但我们现在的债务比2008年还要高,是不是会发生新一轮的危机?目前,危机并没有发生,是我们的管理能力提高了,还是债务分配更合理了,还是发生的时机没到,这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实体经济回报率是关键
与会专家认为,要解决高杠杆问题,最终还是需要回到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只有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超过金融,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表示,金融不可避免地存在杠杆,问题的核心是杠杆的持续。“最重要的是实体经济能否提供足够的现金来覆盖利息。”曹远征称,现在去杠杆的风险是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在下跌,从而不能覆盖债务。他表示,实体经济的改革应加快推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为什么今年的杠杆情况好一些?曹远征认为,这是因为去年通过去产能,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在提高,杠杆率就可以控制了。
任泽平也认为,在去杠杆过程中,要想抑制金融和房地产的过度繁荣,最根本的方法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如何帮助企业去杠杆?任泽平表示,这需要减税,但是中国企业的税负高不高,哪些企业高,我们究竟能不能减税,还没有得到解决。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潘向东也表示,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在全球范围内比较高,风险比较大,但是政府的杠杆率和居民的杠杆率都是相对安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更多地考虑债务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把杠杆降下去。中国有其特殊性,虽然近几年来,经济一直呈现下行的态势,但老百姓的需求却不断上升。现在买房限购、买车摇号,归根到底,是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进行实体方面的改革,去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这将让我们的经济迎来新的增长。“总资产壮大了,杠杆不是问题,负债自然也不是问题。”他表示。
监管应遵循市场规律
针对金融风险问题,监管部门近期密集发文,试图整治市场乱象,消除风险隐患。对于如何把握监管的“度”,徐高认为,应遵循“疏堵并举”的原则。
徐高表示,我国的国民总储蓄大概占到40%左右的比例,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出4个百分点,大量的储蓄资金需要配置出来,就像水,需要从源头流出去。当房地产的渠道堵了,资金就只能“走后门”,流向“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的渠道也堵了,又要想别的办法,如此往复。他认为:“把后门堵了,就要把前门打开。如果前门、后门都不通,大家只有跳窗户。”
徐高进一步表示,金融改革要实事求是,改革面临着许多现实约束,尤其是资源的配置方式未必与监管层所期望的一样。这时,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约束条件没有明显的改变之前,金融还是要顺其自然。”徐高称。
曹远征认同徐高的观点。他说,中国的储蓄率很高,如果不用正当的方式引导,可能就会变成“影子银行”。所以,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是PPP安排,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流动性资产,而货币政策的宽松和收紧并不是核心问题。曹远征称,在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的责任是关注市场,保持金融的稳定。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表示,金融监管应具有前瞻性。高占军也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着旧风险,而新举措可能产生新风险,所以,在去杠杆过程中要注意监管协调,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