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特别策划CURRENT AFFAIRS
特别策划 / 正文
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密切结合
上海:明确特色定位 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最新发布的第2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显示,上海的全球排名由上一期的第13位,上升为第6位,首次进入全球前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对标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标体系,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如营商环境尤其是软环境有待提高等。按照国家部署,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6月15日召开的“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上,来自监管与金融机构的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进一步巩固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服务形成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中心,已经成为国际上金融体系比较完备、金融发展环境比较好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外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阵地和金融改革开放创新试验区。

  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在上海的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5万亿元,占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0.3%;资产质量方面,上海辖内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0.33%,低于上海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此外,上海辖内来自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5家外资法人银行、13家外资银行分行和8家外资银行代表处,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为更好地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还推进自贸区“金融改革40条”落地,为中外企业营造更为良好的环境。但需注意的是,当下还存在金融监管政策透明度不高、金融机构展业约束条件多、标准不统一、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目前,在三个方面我们还存在差距。”在谈到上海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对比时,孙国峰表示,第一,国际化程度还不够,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从上海目前的情况看,投资者、融资者中的国际化成分还不足;第二,金融市场发育存在差距,有些金融市场发展得比较快,有些金融市场比如衍生品市场发展得不够快,市场主体培育也不完全成熟,有一定差距;第三,服务水平和环境相对落后,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法治水平、监管尺度等方面还没有体现出优势。

  明确上海特色定位

  针对上述问题,嘉宾们提出不少观点和建议。上海市市长应勇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将率先、全面、加快落实一系列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具体而言,将着力探索金融改革开放的“上海经验”,积极推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外开放先行先试,努力成为全球资本融通的重要枢纽节点;着力扩大金融市场体系的“上海影响”,进一步拓展金融要素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集聚更多的功能性金融机构,加快形成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着力打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上海品牌”,加强金融中心与“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度联动,以高品质金融服务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形成金融生态环境的“上海范本”,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孙国峰强调,“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对上海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从纽约、伦敦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来看,其都有自己的特色,上海也要明确自身定位。根据中国国情以及凭借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以及中国国际地位后发优势,考虑以建立人民币定价中心、金融科技中心、金融清算中心、全球衍生品交易中心、‘一带一路’中心、绿色金融中心六大中心为抓手,推进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他建议。

  应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目前,人民币已连续7年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货币,成为全球第三大SDR权重货币、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境外主体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意愿快速上升。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份,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同比增长31%。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中,上海是“桥头堡”和“领头羊”。今年3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原油期货上市,并开始发挥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结算的功能。“上市还不到3个月,交易量和持仓量均已超过迪拜原油期货,稳步迈入世界前三行列。”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透露,接下来,证监会还将推动更多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

  而在论坛的开幕致辞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对上海的人民币跨境业务提出新期许。他提出,要坚持市场驱动原则,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上海创新试点人民币跨境业务和产品,发挥好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结算功能,充分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投融资支持。

  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可能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整个过程,没有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货币和一个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货币,谈建设金融中心还为时尚早,也就是说,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伦敦主要依靠外汇交易,纽约可能更多地依靠股票,我觉得,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对这一问题,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也谈到,在目前全球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密切结合,同时也应意识到,国内经常账户会保持一段时间的顺差,要通过资本账户“走出去”,这是一个相对顶层的设计。

  需关注各类金融风险

  当然,在开放的过程中,风险防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对此,孙国峰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强调本币优先,防范货币错位风险。他认为,从发展中国家来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两次危机中,很重要的一个风险就是发展中国家跨境融资币种错配,带来了国内的危机。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发展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投融资产品,这可以减轻货币错配带来的冲击,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宏观审慎政策具有非歧视、透明度高、市场化等特点,在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防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年来,中国在跨境资本流动方面的宏观审慎框架建设过程中取得很多进展,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已经初步建成外汇衍生品市场、跨境融资以及离岸人民币三方面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但框架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对可能产生的跨境资本流动冲击。

  第三,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减少意外冲击。下一步,应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时,促进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避免监管套利,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责任编辑:赵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