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特别策划CURRENT AFFAIRS
特别策划 / 正文
辉煌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深圳金融业发展巡礼

  编者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跨越式发展,绘就了一幅朝气蓬勃的壮丽画卷。在这幅动人画卷中,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经济特区,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凝聚了改革开放的智慧和力量。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金融时报》记者近日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地深入采访,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展现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本报自今天起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栏,敬请读者关注。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40年前,正是这样一个特殊年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征程。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在深圳蛇口炸响,深圳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深圳金融业顺应改革开放的大势,始终保持着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来,深圳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7年末,深圳金融业总资产13.5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万亿元和4.6万亿元,均较2012年翻了一番。

  截至2017年末,全市分行级以上持牌金融机构439家,其中法人机构188家,新引进央行金融科技研究院、百行征信等重大战略项目,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健全,形成传统金融、新兴金融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

  2017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059.98亿元,占全市GDP的13.6%,占广东全省金融增加值的45%,约是广州的1.5倍;金融业税收1118.7亿元(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14.3%,占全市总税收的20.5%。

  银行业存贷款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分别占全省的35.8%和36.7%;22家证券公司总资产(1.4万亿元)、净资产(3872亿元)及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均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保险公司数量(25家)全国第三,2017年实现保费收入1029.75亿元,成为继北上广之后第四个保费规模超千亿元的城市。

  2018年一季度,深圳金融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1至3月实现增加值770.68亿元,同比增长1.1%,占GDP比重14.8%。在2018年3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深圳由上期的20位上升至第18位,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香港、上海和北京。

  深圳金融业以不到1%的人口,创造了全市超1/7的GDP和超1/5的税收。

  这些辉煌数字的背后,是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金融业一路成长壮大的风雨历程。

  披荆斩棘拓荒行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走进深圳博物馆三楼的改革开放报告厅,邓小平在1979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这句讲话被放在了显眼位置。这句话既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又是摆在改革探索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改革之初,深圳百业待举,百废待兴,金融作为为全行业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行业,“杀出一条血路”的重任格外重大。然而,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深圳金融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于是,恢复、重建、引进一系列机构创新的举措快马加鞭。

  业务交叉,“中行可以上岸,建行可以拆墙,农行可以进城,工行可以下乡”。

  引进第一家外资银行和第一家外资保险机构,引领了中国金融的一场大变革。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的成立,使深圳特区拥有了一个权威机构来参与组织、协调和推动,不断深化的区域金融改革。

  作为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原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行长王喜义虽已有82岁高龄,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的3个多小时里,他为记者讲述了开辟这条“血路”的历史片段。

  “这条‘血路’的开辟,得益于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总行的支持。”他说。

  为了全面支持特区经济金融的发展,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在深圳实行特殊的金融政策,自1986年开始,在金融方面相继给予特区四个特权:一是信贷资金“切块”管理权、利率调节权、存款准备金率调节权、部分金融机构审批权。

  这些政策使深圳金融业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以王喜义为代表的深圳金融人走上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

  1985年12月,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深圳外汇调剂中心正式开业。这被王喜义称为“一项抓了人逼出来的改革”。

  王喜义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三来一补”模式的推广,深圳的外向型经济已占超过全市经济的百分之五十,外汇紧缺。而根据当时的外汇管理条例,企业出口创下的外汇只能到银行,按照国家规定的牌价换算成人民币;进口需要外汇,也只能去银行按照牌价购买外汇。

  “有些企业创汇不用汇,有些企业是用汇不创汇,于是出现了‘黑市’,也有的叫‘倒卖外汇’。当时国家严厉打击外汇‘黑市’买卖,还抓了人。但是,很快地下交易又开始了。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认为这件事是合理不合法,决定建立一个新制度,让它合法。”

  “当时我就找了3个小青年开始筹备。那时候,深圳没有电脑,我们借了20万元,到广州背了台电脑回来。一边草拟外汇运行管理办法,一边进行操作。深圳市政府批准我们的‘257号’文件,就是当时深圳的外汇交易办法。”

  1988年,深圳这个办法推广到了全国,在全国的省会城市全部实行,在各地建立了外汇交易分中心。

  1986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财务公司——中国国际财务有限公司诞生。

  1987年4月,全国第一家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成立,开启了中国由企业集团办银行的先例,探索出了一条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组织和管理的新路子。

  1987年5月,全国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组建,开辟了深圳股票交易市场的先河。

  1987年9月,全国第一家经批准的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

  1990年,人民银行深圳中支正式监管金银来料加工业务,奏响了深圳黄金夜市交易的序曲。

  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资本市场运作从此有了正式的载体。

  到1996年,足足有121项领先全国的现代金融工程创新,均发起于深圳,后来绝大部分被推广到全国,这121个“第一”,记录了深圳金融改革的每一次开拓,每一次拼搏。每一项业务,每一次成功,都是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纪念碑,被誉为“金色辉煌”。

  这一阶段,深圳金融体系初步建立,从只有农联社到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立,金融机构家数和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张。时任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曾评价说:“深圳这个小舞台唱出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一出大戏。”

  蹄疾步稳谋发展

  在广深铁路的东端,有一条沿山脚弯曲、驰名中外的深圳河,宽不过50米、水深不足5米,河上静静地卧着一座秀丽庄严的钢铁桥梁——罗湖桥。罗湖桥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联结着深圳站与香港九龙站。1997年香港回归,深圳金融从此开启了深港合作的新篇章。

  1998年,深港港币支票单向联合结算机制正式运作。此后,深港在票据、支付系统、币种范围等方面加速对接。尤其是深港跨境支付清算渠道的建设和完善,彻底打通了两地资金流动的血脉,不仅满足了推动两地经济金融合作需要,也为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9月3日,之前出口货物到香港的华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收到了1097元退税款,这是深圳办理的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至此,试点企业最为关心的出口退税问题得到解决。

  2009年7月21日,深圳市威豹金融押运公司成功执行了首单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香港任务,为香港人民币现钞的供应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同年7月31日,通过人民银行跨境设立的第一个代保管库——中银香港人民币发行基金代保管库,中国银行马尼拉分行完成了首笔海外人民币现钞的回流。

  深港金融合作已从过去局部、微观的机构设立和业务技术层面的交流合作,逐步上升并拓宽至运行机制的衔接、金融市场的对接和资金流动的融合等深层次合作。

  在深港金融深入合作的同时,深圳金融也没有放慢“走出去”的步伐。

  美国当地时间2008年10月8日,招商银行纽约分行在曼哈顿麦迪逊大街535号正式开业,这是自1991年美国颁布实施《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以来,招商银行代表中国银行业实现的“零的突破”。

  除招商银行外,中国平安、招商证券、中信证券、金瑞期货等一批深圳金融机构,纷纷选择仅一河之隔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开始了“走出去”的探索。2004年,中国平安在香港联交所整体上市,创当年香港市场IPO最大规模。2005年,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中国证券商获中港两地监管部门批准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第一家。

  如果说“引进来”是深圳金融业在创业初期的重要举措,那么“走出去”则是深圳金融业在新时期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经济加速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之际,深圳金融业率先“走出去”,既为跨国企业提供了“贴身跟随”服务,又为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

  深圳金融业在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但在破浪前行中也体会到行稳方能致远。尤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深圳金融人认识到,金融体系传统的规模扩张式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需重新审视一些不合适宜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重新调校一下前进的步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整理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以创业板市场为重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方案。2009年3月,证监会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创业板破茧而出。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市场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板。创业板的启动,标志着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改革开放再出发

  “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2012年12月7日至8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地方调研,首站就来到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经济特区,发表了振奋人心的重要讲话,向世界发出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时代宣言。

  前海是习近平总书记来深圳的第一站,在这里,他要求前海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一张白纸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

  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合作区开发开放有关政策的批复,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建立我国金融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成为特区中的特区。2014年,前海又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标志着深圳金融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意味着又一次跨越式发展机遇的到来。

  南海之滨,碧波荡漾。站在这里,放眼前海,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张“白纸”上,已有了色彩斑斓的图画,整洁的道路两旁树木青翠,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全国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就坐落其间。

  从2014年12月成立到现在, 微众银行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就像此时窗外的阳光一样灿烂耀眼。

  2015年5月,微众银行推出全国首创全线上、自助式、小额循环贷款产品——“微粒贷”,切实落实普惠金融的目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开业第三年便盈利14亿元。官网数据显示,微众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6000亿元,笔均放款8100元,目前注册用户已达7200万户。

  这一切都是依托科技力量,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前海的另一张名片。几年来,前海围绕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的战略定位,持续推进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核心的金融创新,实现多个全国第一。

  “深港通”、基金互认、跨境双向发债、跨境股权投资(QFLP/QDLP)、民营银行、巨灾保险试点等。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累计备案超千亿元,提款约400亿元,占全国企业境外人民币借款提款总额的40%。前海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签约10.6亿美元,资金大部分来自香港,平均融资成本低1个至2个百分点。2017年,深圳市又率先开展首单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试点,CEPA框架下两家港资控股全牌照证券公司(汇丰前海、东亚前海)和1家合资基金公司(前海恒生基金)获批开业,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正式落户。

  开拓不断,创新叠出,前海真正开启了一个金融改革的新时代。

  说起前海的各种数据,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如数家珍。截至2017年12月末,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注册金融类企业5.95万家(含持牌金融机构227家;2017年新增17家,占全市五成),其中前海合作区注册金融类企业5.80万家(含持牌金融机构179家)。注册金融企业开业率42%,纳税135亿元,占前海合作区税收的49%。前海已经成长为我国重要的跨境金融中心和各类金融企业集聚区。

  除持牌金融机构外,前海还集聚了大量小额贷款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股权投资公司、要素交易平台等创新型金融主体,其中商业保理公司占全国四分之三,融资租赁公司占全国28%,已形成业态丰富、功能完备的区域金融生态圈。

  看深圳,就是看中国。看深圳金融业发展,就是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回望深圳金融业的各个发展阶段,虽然金融发展形态各有不同,但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发展成长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金融业的今天。

  在短短几天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到,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深圳依然是一片热土,每一个采访对象都充满激情,快乐加班已成为每个人的工作常态。究竟是什么力量召唤着这样一群人?人行深圳中支党委书记、行长邢毓静笑答:“理想和信念。”

  改革开放40年,坚守信念,坚定理想,让深圳创造了奇迹,让深圳金融业创造了奇迹。

责任编辑:虫儿飞h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