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起虎门,南达港澳,珠江入海口是一片被称为伶仃洋的水域。域内小岛星罗棋布,伶仃洋并不“伶仃”。整片水域约2100平方公里,面积不大,却将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设立特区的两个城市——深圳、珠海囊括其中,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前沿所在。珠海,位于珠江入海之处,改革开放40年,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成为珠江畔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改革开放40年,珠海市形成了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蓬勃发展,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业、电力能源等成为珠海市的支柱产业,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64.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5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88.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30.45亿元。巨大成果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改革开放40年,珠海又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推广?带着上述问题,《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了3家企业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金融的力量。
格力电器:随银企互动升级成长
改革开放40年,珠海从广东省南部一个默默无闻、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发展为珠三角重要的节点城市。在这股不可抵挡的改革大潮中,当地企业奋勇前进、努力拼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辉煌的赞歌。在此过程中,作为活企业之魂、壮企业之魄的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交流互动也不断延展、深化,走出了一条银企互动不断升级的康庄大道。作为当地的代表性企业,格力电器的成长历程堪称这一升级之路的“活样本”。
走进格力电器高挑宽敞的公司大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八个大字映入眼帘。正是靠着这股实干精神,格力电器从一个只有几间厂房、几条生产线的空调生产商成长为产品远销海外的多品类家电制造企业。“一路走来,我们得感谢农业银行的帮助,不仅是因为最初农行在我们资金紧张的时候果断放款,还因为这些年来农行持续不断的服务。也是因为这些,我们始终与农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格力电器财务部部长助理夏勇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格力电器与农业银行的早期合作主要集中于基本的支付结算及存贷款服务。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产品远销海外,跨境金融服务成为当时格力电器的主要金融服务需求之一。2016年初,在农行珠海市分行的引导下,格力电器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落地农行珠海市分行,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周转的财务成本,更大程度上归集了企业内外部资金,提升整体资金和财务资源的运营效率,降低各家成员的资金成本。2016年7月,针对格力电器境外子公司境外贷款即将到期、市场融资利率高企、短期资金存在临时性缺口的实际,农行向其主动宣传此前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为其提供最优方案——人民币跨境放款。该产品流程简便,要求资料简单清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格力电器通过人民币跨境放款的模式划出资金还清贷款,快速实现了集团内资金调配,拓宽了境外企业的融资渠道。同年9月,结合农行宣传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释放的政策利好,格力电器成功从农行珠海市分行流入2.2亿美元外债,为广东省金融机构单笔金额最大的业务,极大地便利了企业资金运作。
与其他大型公司相似,随着自身规模的壮大及成功上市带来的融资渠道的拓宽,格力电器对银行的金融服务需求不再局限于资金层面,转而提出了综合性、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农业顺势而变,成立了农行珠海金格支行,取“金鸡路+格力”之意,专门服务于格力电器本部。“农行秉持‘伴你成长’理念,紧跟格力发展的脚步,格力开到哪里,农行也跟到哪里。” 农行珠海吉大支行行长陈伟生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在谈到多年服务格力电器的经历时,陈伟生颇有感触:“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跟企业的需求,要有‘伴你成长’的理念。”事实上,改革开放40年来,企业从小做大、从国内到国外,正是需要金融机构“伴己成长”,也需要金融机构顺时应变,不断升级银企互动。
纳思达:彰显资本市场力量
如果说格力电器的故事体现的是随企业发展、时代变迁而出现的银企互动升级,那么,纳思达的故事则是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凭专利起步、靠科技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典型。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为龙头,主营通用耗材生产、成像及输出技术解决方案、打印管理服务的本土企业。
在谈到当初创业团队为什么选择在珠海落户时,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剑洲表示,一方面,创业团队都有在珠海格力集团的工作经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的经商环境非常好,广东省政府有很好的服务意识。换句话说,就是当地有适合个体户成长的土壤。”张剑洲说。
成立之初,纳思达即坚持以技术谋发展的总体战略。“打印机行业在全球有超过20万项专利保护,要想在这个细分行业内成长壮大,专利技术是绕不过去的基础门槛。2001年,我们就感觉到专利问题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拦路虎’,如果解决不了,肯定影响后续发展。靠着专利,到2006年,公司在出货量方面就有了明显突破,市场份额进入细分行业的全球前列位置。这就是为什么说纳思达是靠专利起步的。”张剑洲对《金融时报》记者解释道。
谈到靠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则不得不提到两年前那起被业内称为“蛇吞象”的跨境收购案例。2014年,纳思达登陆中小板,在收编大股东资产的同时,在随后几年迅速做大做强。与此同时,纳思达(时名“艾派克”)开始试水海外并购,首次出击即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耗材配件生产及供应商SCC。2015年,建行珠海分行与建行纽约分行联动,为纳思达并购SCC一案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内保外贷”,成功融资金额超过3.5亿元人民币。最终,在建行总行战略客户部、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与纳思达高层的密切关注下,这笔“史无前例”的融资仅耗时两个月便宣告完成,纳思达成功以0.63亿美元的价格购得SCC100%股权。
2016年,纳思达(时名“艾派克”)发起对美国利盟的收购。因为当时的交易金额甚至超过纳思达总市值,这起收购案几乎被认为是“天方夜谭”。“这个项目最终能够实现,靠的就是资本市场。”张剑洲对《金融时报》记者说。为解决资金难题,纳思达选择了太盟投资集团、朔达投资所属的君联资本为合作伙伴,银行方则由中信银行担任全球总牵头行和总协调行,由其负责境外并购贷款服务。并购交易结构和融资方案方面,买方团最终确定以“并购贷款+引入私募+大股东借款+股权质押+私募EB”的方式推进并购案开展。谈到银团贷款,张剑洲说:“当初选择中信银行的决策是对的,不仅是因为中信在‘走出去’方面有充足的经验和极高的专业性,还因为中信在服务过程当中展示的高效率。”
2017年,为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纳思达以5.56亿元人民币完成对行业3家知名兼容墨盒厂商各51%股权的现金收购,取得其控股权。经过近年来的资本运作,纳思达完成了自零部件到打印机设备及管理服务的打印全产业链布局,为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质客户提供一站式打印耗材、打印配件(包含打印耗材芯片)、打印机设备采购服务。
纳思达的成功不仅为珠海乃至全国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走出国门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也再一次昭示了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夯实了金融回归本源、落脚实体的决心。
港珠澳大桥:折射金融创新
港珠澳大桥是一条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半岛和广东省珠海市的大型跨海通道,是跨越伶仃洋海域的世纪工程。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在即,作为实现内地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唯一纽带,港珠澳大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推进三地深度融合、互利发展的历史使命。“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以前还是一个概念的话,港珠澳大桥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融资财务部部长苏毅说。
港珠澳大桥联通粤港澳三地,各地体制机制的不同使得大桥自问世起即是创新的代名词。“我们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是一个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参与出资的事业单位,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谈起大桥管理局的由来,苏毅说道。
港珠澳大桥是当前全球最大的跨海大桥,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金额之巨超乎想象。这样一个浩大的基建工程仅靠政府出资支持是完全不可行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不可或缺。据了解,港珠澳大桥工程总投资约为1200亿元人民币。口岸及连接线部分由粤港澳三地政府投资兴建,总投资约700亿元。主桥部分总投资约480亿元,中央政府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出资约204亿元,占大桥主桥项目费用的42%,资本金以外部分,由项目法人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其中,贷款部门由中国银行牵头组建银团。在甄选其他参与行的过程中,中行保证,在组建贷款银团时,港澳的银行和内地的银行有同等权利参与借贷,在筹组人民币贷款时,港澳在内地的银行也与其他内地银行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三地政府共同出资、三地银行平等参与,带来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货币兑换及提款。“这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三地的沟通协调,还需要金融政策层面的突破。”苏毅表示。为了推动大桥建设顺利推进,金融领域业务和模式的创新不可避免。“创新从来都不容易。很多时候,创新就是个特殊的产物,像跨境人民币业务在最初产生的时候也是个特殊的产物。”苏毅表示。
“幸运的是,基于项目的特殊性,港珠澳大桥这个项目既有影响力,还有政策护航,在金融支持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苏毅对《金融时报》记者说,“作为建设者,建设这样一座不同寻常的大桥,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以前是我们向别人学习,现在是别人向我们学习。”谈起建设港珠澳大桥的14年经历,苏毅不无激动。
2017年12月31日,大桥主体工程供电照明系统施工顺利完成并全线亮灯。现如今,从珠江边望去,大桥灯光璀璨、蜿蜒曲折,似卧龙匐于伶仃洋面,只待不日腾飞。目前,港珠澳大桥硬件基础已然完备,将于近期正式通车,与之配套的相关服务随之成为各方的关注重点。之前来回两岸的车辆到底是左驾还是右驾以及车辆配额等问题曾在网上引起热议。对此,苏毅表示这类问题大桥管理局早有考量,粤港澳三地政府已对此作出安排。不仅如此,在提高车辆通过效率方面,广东省及珠海当地的金融部门积极探索,在缴费方式的便捷化方面取得了不俗成效。
2015年6月,珠海横琴推出全国首个跨境公交受理金融IC卡项目,莲花大桥穿梭巴士乘客可以“闪付”乘车、享受便捷的小额支付服务。这种即时小额支付服务为正在制定中的港珠澳大桥收费模式提供了借鉴。2016年底,人保财险横琴支公司签发了第一份澳门单牌车保险单,这是为入境澳门单牌车颁发的首张车险保单,成为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出入境车辆保险安排的先期探索。
2016年以来,人行广州分行和珠海市中支把推进港珠澳大桥银联卡移动支付应用作为重要工程,多次提请省、市级政府及大桥管理局研究讨论,并推动中行广东省分行研究以银联卡为基础,开发兼容的港珠澳大桥银联移动支付方案。在人行广州分行指导和珠海市中支协调下,中行广东省分行为港珠澳大桥通车缴费打造了支持受理境内各类银联卡、支持扩展境外银行卡和叠加增值应用服务的“银联移动支付应用平台”。目前,港珠澳大桥银联移动支付应用项目将进入关键的实施阶段。下一步,人行广州分行将继续围绕技术、业务问题指导中行广东省分行与中国银联广东分公司、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进行沟通、协调,争取在大桥正式通车前完成POS现场安装、收单协议的签订、电子支付协议的沟通以及大桥内部试运行等所有准备工作。同时,将积极推动港珠澳大桥银联移动支付的相关宣传、推广工作,引导更多居民主动使用银联移动支付。
在这片拥山面海、河脉纵横、水漾碧波的改革开放热土上,珠海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改革开放的金融故事。晚间,漫步在珠海的海滨公路上,一眼望去,即可看见港珠澳大桥的点点灯光,明月出海,光耀珠江,一切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