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普惠金融CURRENT AFFAIRS
普惠金融 / 正文
乘着“二维码”的翅膀:数字普惠金融飞向千家万户

  小微企业贷款难?技术正在一步步改善这个难解之题——网商银行可以根据商家在线交易等信息的分析评估,为小摊主们提供信用贷款;微众银行则以“银税互动”为核心,打通银税之间数据链路,在大数据风险控制和科技能力的基础上,推出了面向小微企业的首款产品“微业贷”。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运用,让每个人都获得金融服务成为了可能,普惠金融更加“接地气”。

  在中国,路边的包子铺、菜市场的小摊主,线下小微经营者不用购置扫码枪等机具,只要一张二维码就拥有了数字时代的金融服务“入场券”。

  小微企业贷款难?技术正在一步步改善这个难解之题——网商银行可以根据商家在线交易等信息的分析评估,为小摊主们提供信用贷款;微众银行则以“银税互动”为核心,打通银税之间数据链路,在大数据风险控制和科技能力的基础上,推出了面向小微企业的首款产品“微业贷”。

  把时间推回到10年前,上述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场景。但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运用,让每个人都获得金融服务成为了可能,普惠金融更“接地气”。

  小微群体的融资难、融资贵是个世界性难题。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 “一方面,金融资源配置天然不均衡,传统技术条件下,金融服务主要在线下进行,边际成本高,导致金融机构对小微客户兴趣不大;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合格抵质押物,这使得传统风控手段难以针对小微群体实现信息的低成本搜集和持续动态的风险计量,不良率较高,因此银行积极性普遍不高。”

  要想实现普惠金融落地,就需要转变金融的运转方式,在获客渠道与服务渠道上互联网化,在风控手段上AI化与大数据化。

  金融如何更“亲民”

  那些拥有二维码的小摊主们,由于获得账务管理、贷款、保险、理财等一系列金融服务都只需通过一张小小的收钱码,他们就形象地称自己为“码商”。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做小生意的个体商户也很难获得上述便利的金融服务,而且这些金融服务都是在风险完全可控的前提下获得的。

  除了“码商”服务外,蚂蚁金服还利用金融科技探索出了其他普惠金融服务产品,“310”贷款模式就是其中一个。

  为了解决无抵押、无信用记录、无财务报表的电商平台小微商家的融资难题,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开创了“310”模式——“3分钟在线申请、1秒钟到账,0人工干预”的贷款流程。如今,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310”模式从线上走到了线下。这种方式在强调风控的情况下实现了普惠。从2017年6月上线的半年内,网商银行已经累计服务超过200万家小微商户,户均贷款仅7000元,不良率低于1%。

  而上述能力的实现,金融科技是重要变量因素。

  变化不仅体现在以技术起步的蚂蚁金服身上,银行也同样利用技术“升级改造”。记者了解到,微众银行依托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大数据基础平台,提供海量数据集成、中转、存储和计算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业务分析、数据管理、平台管理等各级用户的完整工具系统,帮助用户更简单便捷地获取数据价值。该行拳头产品“微粒贷”即是基于大数据的典型应用,进而实现真正的普惠金融。

  风控实现加法和乘法

  数字普惠金融很好地诠释了金融科技的初衷和目标——这是让80%被传统金融业排斥的人群享受到正规金融服务的一种数字化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风控是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所在,也是降低成本的基础。

  此前,招行副行长唐志宏在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18年不良继续保持“双降”的概率较大。对此,招行将继续调整产能过剩行业、高风险的企业贷款,同时寻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户资源,使用更多的金融科技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他强调:“自从使用了金融科技,我们的风险预警模型指标实现了10倍的大幅度提升,未来趋势将会越来越好。”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以散落在互联网中的、主要来源于小微群体的各类信息为原料,产生了与小微群体高度契合的智能风控模型。”薛洪言向记者表示,风控问题解决后,各类创新型新金融业态崛起,推动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同时,金融科技的应用大幅提升了金融业务的线上化和自动化程度,降低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也从根本上提升了普惠金融的效率。

  以微众银行为例,截至目前,该行不良贷款率一直低于1%,远低于国内银行业平均水平,其他主要风险指标符合并优于监管要求。“互联网数据的非结构化、碎片化和不对称性,往往具有采集渠道非标准化、客户信息缺失率较高、数据较为稀疏、数据覆盖维度较广的特点。”对此,微众银行风险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风险管理中,微众银行把目光投向更加前沿的统计科学和技术手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机器学习模型,即采用相对更加复杂的神经网络,在处理稀疏数据、解决过度拟合及处理高维数据时,比逻辑回归模型更具优势,预测准确性更高,区分能力更好。

  普惠金融行稳致远

  可以看出,风起云涌的数字革命似乎在改变着每个行业尤其是金融行业的生态。如何以便捷、易得、平等的服务赋能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是近几年来监管层和金融机构都在探索的数字金融落地领域。

  政策方面暖风频吹。2016年杭州G20峰会正式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在G20数字普惠金融倡议的引导下,实现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是当前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技术,让更多人享受到金融服务并获得收益。

  一手降低成本,一手控制风险。从实践来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科技手段,金融科技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提供商业上的可持续性、成本上的可控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正在改变信息的搜集、风险识别的方法,使金融成本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普惠金融得以快速发展,金融更具包容性,逐步服务到过去80%没有被传统金融业覆盖的人群。

  如今,数字普惠金融的成果如何?在薛洪言看来,金融账户是一切金融业务的基础,也是衡量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过去几年,借助第三方支付的普及和下沉,普惠群体得以低门槛、便捷地享受转账、贷款和理财等基础金融服务。在融资领域,借助大数据风控手段,消费金融机构在各类场景中加速布局,助力了消费升级进程,也让大量的信用白户积累了征信数据;在理财领域,互联网产品降低了理财的门槛,也提升了普惠群体的理财意识;同时,新金融业态的发展加速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厚实的基础。

  这些数字普惠金融的模式还在从中国走向东南亚,涵盖支付、信贷、风控技术、资产管理等领域。比较典型的有京东金融与泰国尚泰成立合资公司,为泰国及东南亚地区消费者提供金融科技服务;蚂蚁金服与印度、菲律宾、韩国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当地版支付宝等。

  可以说,数字普惠金融的成果正在由浅及深推至更广阔领域。

责任编辑:虫儿飞h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