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速读CURRENT AFFAIRS
速读 / 正文
国有大型银行扎根实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日前,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了2018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中国工商银行以营业收入1653亿美元、利润437亿美元、资产42109亿美元、市值3110亿美元连续第六年蝉联榜首;中国建设银行以营业收入1432亿美元、利润372亿美元、资产36316亿美元、市值2612亿美元位居第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也入围十强。

  这是一份令世界惊异与称羡的成绩单。十几年前,这些银行由于背负历史遗留的巨额坏账损失,曾被外界认为已经到了“技术性破产”的边缘。经过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他们“脱胎换骨”,一跃成为盈利能力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型银行。

  放眼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银行业更是走出了一条涅槃重生的道路:从一元银行体制到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从银行间无序竞争到有序发展,从长期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中流砥柱。

  背水一战的国有银行改革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彼时,旧的包袱没能完全卸掉,新的风险还在不断产生,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截至2002年底,四大银行账面不良贷款高达2.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25%,远高于5%的国际风险水平。

  包括高盛在内的众多外资投行纷纷发布报告认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已经濒临“红线”,西方一些媒体甚至在头版用“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技术性破产”的标题来吸引眼球。

  改革已迫在眉睫。

  200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是这一时期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提出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2003年12月30日,国家开始启动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并通过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

  “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当被问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问题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如此回答。

  此后,汇金公司先后完成对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注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

  随后,按照国务院确定的“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发行上市”思路,被称为“背水一战”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相继取得突破:2005年10月27日,建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和7月,中行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10月27日,工行在上海和香港同时上市;2007年9月25日,建行在上海上市。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是银行改革史上的最大突破。

  经过股改,国有商业银行一跃成为具有广泛国际认知度的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在内的工、中、建、交四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年末的2.11%增至2007年年末的13.17%,平均不良贷款率从16.84%降为2.81%,平均资本利润率从-0.88%增至15.57%,均达到国际先进银行平均水平。

  上市十年沉淀丰富发展经验

  经过十年多的改革发展,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规模稳步壮大,经营质效全面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来自银行业监管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首次突破250万亿元,达到252万亿元。与2012年年末的133.6万亿元相比,5年间,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了88.6%。在资产规模平稳增长的同时,风险防控取得积极成效,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有所缓解。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

  大型银行的综合实力、国际排名和影响力也有了显著提升,总体处于国际同业领先地位。近年来,大型银行市值持续名列全球上市银行前列,曾被国际权威媒体评为“全球最佳银行”“亚太区最佳银行”,中行、工行、农行、建行四家银行陆续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股改上市以来,五大行持续优化现代公司治理架构,推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以工行为例,该行近年来不断完善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架构,按照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有效制衡的原则,研究制定和不断修订完善公司章程、授权方案等重要公司治理基本制度,明晰治理主体各自不同的职权,建立了决策科学、监督有效、运行稳健的公司治理运作机制。

  在健全风险内控体系方面,大型银行主动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改进风险识别、计量和评估方法,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资产扩张的资本约束,扭转了以规模和速度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和激励机制,促进资本、收益、风险的相互匹配和动态平衡。按照“流程银行”理念,大型银行还开展了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强化了“业务一线、职能部门、外审机构”内控三道防线建设,构建了风险内控预警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培育了合规文化和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

  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主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大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五大行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基本出发点,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银行和实体经济是鱼和水的关系,两者共生共荣。如果离开了实体经济,银行就是无源之水。工行将坚守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主力军使命,坚持以新理念、新金融、新服务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工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

  工行紧紧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投融资一体化服务机制和业务布局,着力提高金融服务供给水平,较好地实现了服务实体经济与促进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2017年全年,工行境内分行实际新投放人民币贷款2.8万亿元,其中收回移位再贷1.87万亿元。非信贷融资增量超过万亿元,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多渠道、低成本的资金活水。

  中行2017年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7627亿元,重点支持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增制造业贷款200亿元,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487亿元。此外,中行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截至2017年年末,中行共跟进“一带一路”重大项目逾500个。2015年至2017年期间,中行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提供了约1000亿美元的授信支持。

  建行大力支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截至2017年年末,建行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33574.53亿元,较上年增加4612.97亿元,增幅达15.93%。该行还积极组建跨条线、跨区域的并购服务专业团队,重点支持国企改革、“走出去”等建设项目,综合投融资保持较快增长。

  大型银行不仅是国民经济核心领域金融支持的主力军,在普惠金融、支持经济薄弱环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去年末,五大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7.44万亿元。其中,工行2017年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9%,是国内最大的小微企业贷款银行;农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中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建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1.8%;交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0.77万亿元,同比增长12.69%。

  除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力度外,五大行在支持“三农”上也持续发力。截至2017年年末,工行涉农贷款余额近1.9万亿元,5年来增长超过3200亿元,增幅超21%;建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2009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近15%;农行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万亿元和1万亿元。

责任编辑:韩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