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庆祝改革开放40年CURRENT AFFAIRS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正文
海南“三十而思”

  “风从海上来,潮起海之南”。自1988年建省以来,改革春风与开放浪潮从未远离海南。

  作为五大经济特区,同时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一直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在过去30年中进行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探索。1988年,海南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1991年,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1992年3月,率先设立由外资成片开发的洋浦经济开发区,2007年9月,洋浦保税港区获准设立;2000年,率先实行落地签证政策,对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持普通护照、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在琼停留时间不超过15天,实行免办签证入境,截至2018年5月1日,已有59国人员可享受入境旅游免签;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成立大会,选定琼海市博鳌镇为永久性会址;2007年,提请国家批准把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人管事管资产相脱节、改革发展稳定责任主体不统一的问题;2009年,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4月,海南实施离岛免税政策,并开设网上预订服务,促进境外消费回流。

  这一系列改革力措与开放重举推动了海南的发展。1987年海南建省前,海南地区生产总值57.28亿元,全省金融从业人员11798人,各项存款35.9亿元,各项贷款56.4亿元;而到2017年末,海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2.5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1539家,从业人员24579人;2018年3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4343.36亿元。

  毫无疑问,百倍的增长正是高效发展最好的背书。但是,海南人渴望更好。“海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2017年,全省GDP为4462.5亿元,在全国仅高于西藏、青海和宁夏,人均GDP为7179美元,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偏安一隅、工业制造业发展薄弱,海南需要更大的突破。”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张华强在介绍了海南建省30年来的成绩之后,话锋一转。

  反思、蓄力、重启,而非盲目兴奋,夸夸其谈。在2018年这个对海南而言意义特殊的年份里,在改革开放40年、海南特区设立30年、海南获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有望升级为自由贸易港的关键节点上,这位海南改革的亲历者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反而保持了一份克制与冷静。

  溯以往:实体不兴,金融不振

  1988年,海南建省即被设为特区,改革红利、政策支持浪潮涌动,吸引了大量的资本、人才。轰轰烈烈的10万人才进海南,让当年的亲历者记忆犹新。“当年五道口金融学院毕业生全国范围内有300来人,在海南发展的就有70多人,其中不乏心怀抱负者,不少人甚至也是带着资金、资源来的,但是后来呢?” 张华强唏嘘。

  改革浪潮掀起之时,海南并未完全准备好。在没有明确的核心产业、没有充分挖掘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资金来了,人才来了,但是海南没有合适对接的产业。轰轰烈烈的10万人才进海南,却只能涌向似乎最速效的房地产,演变为热火朝天“炒地皮”。

  1988年建省前,海南房地产开发企业仅11家, 1993年达4830家,注册资金从1988年的9.3亿元到1993年的500亿元以上;而《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显示,1988年,海南的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3年即飙升到7500元/平方米,5年内增长超过5.6倍。

  然而,潮水褪去,一片哀鸿。1993年,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严控信贷总规模、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调控措施,海南狂飙式的地产发展遭遇“急刹车”,虚高的楼市被釜底抽薪。截至1993年年底,全省有200多万平方米商品房滞留在开发商或炒家手中。人口占全国0.6%的海南,积压商品房占全国10%。

  房地产一业独大,导致了海南其他产业逐渐空心化。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后果最终传导至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海南的经济增长从阶段高点——1993年的GDP增速20.9%,下滑至1994年的11.9%乃至1995年的3.8%。1995年,海南经济增长率从全国第一跌入倒数第一;而金融业更是叫苦不迭——房地产相关项目积压了大量资金,而所谓的抵押项目很多只是挖了个坑,以天价抵押的楼盘不过是纸上规划,甚至出现了多次重复抵押,部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60%。

  资本与人才来得快,去得匆。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经历的“泡沫之痛”最切骨,政策红利带来了资本井喷和地产盛宴,却由于缺乏稳定、核心、中长期的产业规划与发展,在一夜暴富的兴奋后带来了剧烈震荡。这个教训被所有海南人铭记在心。

  观潮起:金融深度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

  在经历了地产泡沫冲击、在反复摇摆的产业政策中摸爬滚打20多年之后,海南迎来了再跃的重要机遇。2009年12月底成文、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

  实际上,建省30年中,无论海南经济浮沉故事如何曲折,产业政策重点几经变换,旅游业的发展始终贯穿其中。从最初每年接待游客几十万人次,到如今,海南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酒店林立、交通便捷,开通国际直达海南航线56条。数据显示,2017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700多万人次,其中,接待旅游过夜人数5591.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11.99亿元。

  而海南的旅游业,也经历了从旅游1.0到旅游2.0,再到旅游3.0的跨越。所谓旅游1.0,是指利用原有的资源优势吸引游客:1987年三亚设立为地级城市,有了第一个收费的景点,从5分钱一张门票开始,到1992年亚龙湾被设立为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海南旅游业初步形成;2.0时代的标志是2003年喜来登酒店的进驻,旅游业从低端、同质、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中跳出来,寻求建立品牌、营销、服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伴随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确立,海南旅游服务再升级,进入住宿、娱乐、购物一体化的3.0时代。

  三亚海棠湾亚特兰蒂斯项目正是旅游3.0的代表。该项目是继巴哈马、迪拜后全球第三个“亚特兰蒂斯”文化旅游项目,是一个集度假酒店、水上乐园和产权式酒店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滨海高端旅游度假体。亚特兰蒂斯占地806亩,总投资110亿元,拥有1314间全海景客房,世界名厨主理的餐厅及丰富的娱乐设施。自2018年4月28日正式营业后,亚特兰蒂斯入住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67%左右)。

  与地产泡沫中深陷泥淖的金融危机不同,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轮的发展中,金融机构扮演了更加主动的角色。以亚特兰蒂斯项目为例,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成为项目落地的关键。

  “这么大一个工程,开始各家银行也都有自己的想法。谁都不敢接这个项目,一是拿不出来这么多资金,二是风险很大。”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副行长刘君义介绍,“后来,国开行率先出面,于2013年与复星集团开展合作,分三个项目对亚特兰蒂斯酒店项目进行授信评审,并于2014年初正式承诺贷款。”

  在国开行的牵头下,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工商银行三亚分行、交通银行三亚分行、建设银行海口新海航支行等同业机构筹组了亚特兰蒂斯酒店项目银团贷款,为海棠湾复星亚特兰蒂斯酒店建设项目、海棠湾复星亚特兰蒂斯水上乐园建设项目、海棠湾复星亚特兰蒂斯高层产权式酒店建设项目授信金额分别为26亿元、10亿元和10亿元,贷款利率为人民银行同期基准利率上浮10%。

  “金融业的支持与核心产业的发展是互为支撑的。海南正在用高端旅游业把涌进来的资金、人才留下来,这才是海南所需要的。”人民银行三亚中心支行行长许可表示。

  欣欣向荣之下,海南建设者们还有更大蓝图。海南经济基础薄弱,而旅游的全面发展需要依靠整个城乡基础设施的完善、服务意识和水平的优化,更需要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来支撑,以旅游业为抓手带动多产业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国际旅游岛这个大战略、大发展。

  “海南是旅游大省,相关投入很大。但资源投入集中在酒店,背后也有抢先占据土地等稀缺资源的考虑。但是硬件上来了,软性服务还没完全跟上。”人民银行三亚中心支行副行长李栋认为,“海南的目标是国际旅游岛。但现在岛上的双语路标建设、双语导游、特色化的服务还未成型。前期我们下了大工夫在道路、交通、酒店等硬件设施建设上,未来还有更多细节、更优质的软性服务尚待优化。金融业也要把目光从大项目、大建设转向这种软性服务的优化上来。”

  望未来:海南先说“不”,再重启

  在亟待培育核心产业之际,海南迎来了“第三次历史性重大机遇”。2018年4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消息一宣布,全国上下再次聚焦海南。而当外界叽叽喳喳议论海南新接到的政策红利,在各路资本蠢蠢欲动想要一试究竟时,最冷静的反而是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海南人。

  海南决心从过去的经验里吸取教训。早在2017年4月,当时新任海南省代省长沈晓明参加海南省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议时就直指矛盾:海南“房地产一业独大,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产业基础非常脆弱”。

  因此,这一轮政策大礼包砸中海南时,海南先对试图进入的投机资金说“不”。

  在自贸区决策宣布前,海南于3月31日先行将楼市调控政策升级,随后在4月22日,海南省在已出台限购政策基础上实施全域限购。

  这种“壮士断腕”无疑会带来阵痛。海南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海南全省GDP为4462.54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05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6%。这一背景下,扼杀“地产投机”的经济缺口靠什么来补,成为了不容回避之问。

  而新一轮的政策大礼包正是海南通过打造制度高地、实现产业发展、弯道超车的机会。“与其他自贸区相比,海南具有两大优势:一是相较于自贸区,自贸港开放程度更大。自贸港通常是指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的特定区域,货物、资金、人员可以自由进出,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二是海南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环境优良,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张华强表示。

  这一次,金融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之外,以自贸区为契机的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突破被视为打造政策高地、吸引资金和企业的先手棋。偏安一隅、经济体量小、金融规模小,本是海南的劣势,但在“试验田”这个层面上,海南独立、封闭和试错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反而成为了机会。

  “已有的自贸区在贸易便利化上成绩突出,但是在资金、物品自由流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海南在这方面力求突破,形成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为核心,形成‘境内关外’的监管格局。” 张华强介绍。 其中,“一线放开”是指海南置于国家海关监管线以外,人员、物资和资金可以自由进出;“二线管住”旨在防止海南成为货品走私、资金抽逃等活动的“漏斗”。“实际上,在‘放开’与‘管住’之间,二线管住的力度决定了一线放开的程度。这需要我们在制度设计和监督执行时进行通盘考虑”。张华强强调,海南不会冒进。

  在第三次政策礼包面前,海南先对“热钱”说不,对“投机”说不,对“速成”说不。海南省政府领导表态,海南不会寄希望于“一口吃成个胖子”,要以小步快跑来发展。而金融作为开放先手棋,也要以“管得住”确保“放得开”。

  30年浮沉,海南取得了巨大发展。但纵向对比,海南人并不避讳自身的问题,他们经常提到深圳。在大家津津乐道的祖国南境小渔村蜕变故事里,兄弟城市深圳无疑跑得更快;他们也不否认30年风雨中有成长也有教训,在“而立之年”、在新一轮政策红利面前冷静反思。

  当然,过往的浮沉并没有挫伤海南改革开放的热情,而是培养了其对市场、对可持续发展的警惕与敬畏。海南正把不满足、不甘心化成反思与纠偏、在蓄力中重启新的改革开放征程。从初次接到大礼包的欣喜若狂,到第二重大礼包后的稳步建设,再到当前自贸港大礼包后的小步快跑,30年的浮沉教会了海南理性规划、耐心培育。

  “的确,自贸港是海南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但是,海南并没有沉迷于一飞冲天的想象,而是思考、规划、探索如何接住、接稳、接好这个政策大礼包。” 张华强表示。

责任编辑:杨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