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商业银行续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这其中,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体制机制相对灵活,成为改革开放大潮的“排头兵”。
1987年4月,招商银行在深圳蛇口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由此拉开股份制银行陆续设立的序幕。截至目前,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最年长者”招商银行已经“31岁”,“最年轻者”渤海银行“13岁”。历经30余年的发展,股份制银行已经成长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生力军。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毫无疑问,银行业对外开放必将进一步扩大深化,而股份制银行在“新时代”将有哪些“新作为”,又将谱写出怎样的“新篇章”,令人期待。
立足本地 辐射全国 走向世界
回顾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成立之初,不少银行起步于“服务本地经济”。例如,25年前,为了解决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城市基础建设的融资问题,上海宁波路上诞生了一家地方银行,为了体现“聚焦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使命,冠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之名。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银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30年,特别是股份制银行的挂牌上市,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更为股份制银行自身注入了迅速扩展经营领域和规模的巨大动能,在迎来自身黄金成长期的同时,也实现着从“立足本地”到“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蝶变。
实际上,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最早上市的银行类型。早在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前身)率先面向社会公开发售普通股,并于1991年成功挂牌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上市银行,并由此拉开了股份制银行上市融资的大幕。截至目前,12家股份制银行中已有9家相继完成上市。
通过对比股份制银行上市前后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上市后的股份制银行均呈现出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负债结构优化、利润高速增长、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趋稳等特点,并实现了全国性甚至跨国的网点铺设和业务经营等巨大变化。
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今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截至3月末,招行集团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226.74亿元,资产总额62522.38亿元,负债总额57527.55亿元;对比上市之初,2002年12月末的数据显示,招行实现净利润17.34亿元,资产总额3716.60亿元,负债总额3549.43亿元。
数据悬殊的背后,是招行转型发展的不断创新和突破。而事实上,招行只是股份制银行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无论从资产负债规模、还是从盈利能力来看,如今的股份制银行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股份制银行“走向世界”的脚步逐渐加快。一些股份制银行开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展中外银行间的深度合作;一些股份制银行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并购海外银行,拓宽业务领域,提升跨境金融实力。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6家股份制银行在香港、纽约、新加坡、卢森堡、伦敦、悉尼、首尔等地共设有12家境外分行和4家代表处,收购2家境外机构。
特色化经营提升错位竞争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股份制银行将谋求自身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同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业务发展格局。
近年来,股份制银行一方面为“中国制造2025”、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深海远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国家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小微”、服务普惠,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虽然目前监管层对于股份制银行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并无强制性要求,但一些银行已在“自觉自愿”地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已相继在去年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的设立。
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股份制银行在资源禀赋、资产总量及规模方面无法与大型商业银行相匹敌;另一方面,又不具备城商行植根地方的地缘优势以及与中小企业密切联系的亲缘优势。于是,股份制银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纷纷踏上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之路。
招行在成立之初便将零售业务作为“立行之本”,经过多年深耕,如今在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信用卡等零售业务板块优势明显。截至2017年末,该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突破6万亿元大关,达到6.1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46%。
民生银行则在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率先将业务定位于小微金融领域,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事业部制改革。目前,该行小微贷款规模和增速位于同业前列,事业部制改革的模式也成为同业争相效仿的对象。
平安银行传承了其前身深圳发展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依托平安集团的全金融牌照优势,致力于以全产业链模式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步入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型
应当看到的是,多年来,股份制银行在实现规模快速扩张和业务极大发展的同时,也在顺周期经营中积累了一定的风险。自去年强监管大幕拉开,表外、同业和理财成为重点整治对象之后,多家股份制银行开启了从粗放经营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
今年一季报显示,截至3月末,A股26家上市银行中,有3家股份制银行“主动缩表”,分别为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资产规模降幅分别为0.93%、0.72%和0.07%。此外,《金融时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计算发现,今年一季度,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平均增速仅为0.79%,为所有银行类别中最低。
“从结构上看,出于自身稳健经营和风险管控的考虑,目前,股份制银行主动压缩的主要是同业、通道、表外、非标类业务。业务结构的积极调整转型将有效降低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
除了主动压降“被重点监管业务”,倚重金融科技实现轻型化转型成为多家股份制银行不约而同的选择。2016年,招商银行将自身定位为一家“金融科技银行”,将金融科技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动力”;平安银行则提出对标金融科技公司,实现全面转型。从今年一季报数据来看,两家银行借力金融科技在零售业务板块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而近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的则是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设立,自2015年底至今,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已陆续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从与BATJ等科技公司、电商企业“牵手”到“独立”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股份制银行正在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在新时代背景下,股份制银行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将有哪些新作为?业内人士认为,与国有大行国际化进程相比,股份制银行的境外机构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整体上还处于萌芽阶段。下一步,股份制银行应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国际化经营模式,开拓国际市场,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利润来源,提升国际知名度,谱写出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