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于海南而言意义特殊。这一年既是改革开放40年、海南经济特区设立30年,也是海南获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有望升级为自由贸易港的关键节点。
回望过去30年,三度收到“政策大礼包”的海南,有过未找准定位的盲目,有过亦步亦趋的谨慎,也有过全面布局和蓄力重启的决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扮演了哪些角色?
第一阶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在实体经济较为疲软的背景下,金融被动跟进,风险积聚。
1988年,海南建省的同时被设立为经济特区,这是海南收到的第一个“政策大礼包”。一夜之间,人们带着资本、资源与理想轰轰烈烈地涌进海南。但海南经济特区建设之初,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规划与方向不明,不少资金流向了房地产行业。海南的商品房均价从1988年的1350元/平方米飙升到1993年的7500元/平方米,5年内增长超过5.6倍。
金融业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场资本盛宴中。当地银行业规模骤增的背后是虚高的房价、重复抵押的房产与未经审慎核查的抵押物。1993年,中央高度关注海南金融业风险,监管层紧急“叫停”,当时,海南部分银行不良率超过了60%。随后3年,海南经济的运作只能靠央行资金维持。
地产投机热的另一面是当地主导产业的摇摆不定。很长一段时间内,每隔几年,海南的发展战略就面临大调整。速成、浮躁的心态影响了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体的积弱也传导至金融领域。海南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等相继出现支付危机,大量不良资产的形成让一些金融机构陷入关闭清算或停业整顿。1998年6月,海南发展银行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关闭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03年4月,海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因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停业整顿;2003年6月,海南证券营业部被发现存在挪用客户保证金问题。一度繁荣的海南金融市场也因为与薄弱的经济基础不符以及泡沫经济溢出风险等原因积聚大量风险。
第二阶段,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金融积极配合,成为发展助力。
尽管海南产业政策摇摆不定,但相对而言,当地比较优势鲜明的旅游业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12月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迎来了第二次“政策大礼包”。
与其他省份不同,海南省银行业的“老大哥”是国家开发银行。2017年年末,国开行海南分行表内贷款余额达2461亿元,占全省的29%。这一高占比与海南重基建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也源自国开行愿意为海南量身打造特色金融支持。
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宣布后,2010年8月5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等与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北京签署了《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运输发展会谈纪要》,推动海南交通运输实现超前发展。而国开行海南分行前期便介入项目,提供融资融智支持,累计向交通厅发放贷款293亿元,支持海榆中线及环岛东、西线高速改造,中线高速公路续建,旅游公路、农村公路等项目的建设以及以“田”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为重点的岛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支持海口海秀快速路以及澄迈、文昌、屯昌等市县城区内道路建设,助力海南打造“三小时”经济生活圈。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海南的生态建设也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撑。为切实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幸福指数、提升三亚市的城市品质、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三亚市推行“让绿于民、让路于民、让景于民、让海于民”的海绵及双修(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综合城市建设。海绵双修项目总投资34.65亿元,其中资本金8.65亿元,来源包括国开发展基金和政府采购资金预付款;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26亿元,贷款期限22年(宽限期3年),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同期基准利率。
可以说,与在地产泡沫中深陷泥淖不同,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轮发展中,金融机构扮演了更加主动的角色——支持核心产业和中长期建设,把政策红利吸引的短期资金、人才留下来,成为海南发展战略的长期资本。
第三阶段,以金融开放为先手棋,带动实体产业发展。
第三轮政策红利则是自贸港的建设。2018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毫无疑问,自贸港建设是中央发给海南的又一“礼包”,但过去30年的经验告诉海南,仅有政策红利远远不够。2017年,海南省GDP为4462亿元,在全国仅高于西藏、青海和宁夏;此外,海南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要吸引企业、资本、人才并不容易。据称,海南省领导曾提醒当地政府官员,必须要思考企业为何要来海南发展?海南凭什么吸引企业来发展?
资金、物品、人才的自由流动或将成为最佳答案。特别是资金的自由流动,在当前来看实现难度较大。即便是在已设立的自贸区,各地大多在贸易便利化、金融监管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但距离自由贸易港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自由流动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如果海南能在上述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和制度体系,则有望吸引有相关需求的企业来海南发展,进而带动海南重点产业的发展。如此,金融可能成为海南未来发展的先手棋。
从1988年到2018年,海南发展30年,其中的金融色彩不容忽略。在海南三次重要跃迁的机遇期中,从被动利用,到主动建设,再到创造窗口,成为支撑、带动实体发展的先手棋,金融业的角色不断变迁,而这同时也是改革进程里中国金融业不断演进的缩影,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唇齿相依的生动写照。未来,作为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将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发展,金融业在自贸港的机遇下能否成为发展的先手棋、改革的带动者?对此,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