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庆祝改革开放40年CURRENT AFFAIRS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正文
让历史告诉现在
广东省汕头市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汕头的老市区总给人一种时空穿梭的错觉,颇具民国特色的老式建筑矗立在古朴的街道两旁,屋檐外延,是大雨忽至行人临时躲避的去处。浓缩着汕头150多年开埠史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就坐落在老市区的永平路1号,这是一座三层的欧陆式建筑。进得展厅,一幅汕头开埠的老照片映入眼帘,展览用9个序曲浓墨重彩地展示了汕头的变迁。

  据史料记载,汕头于1860年正式开埠,是中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成为首批设立经济特区的城市之一。自此,汕头市开启了全面发展、全速推进的改革开放历史征程。40年过去了,依托独具特色的“华侨”文化优势,当地形成了异常活跃的民营经济,并逐步建立起八大支柱产业和17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在全国经济版图上留下突出的印记。

  依侨而设借势海外谋发展

  地处汕头市中心位置的龙湖区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汕头设立经济特区。1981年11月,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成立。

  史料显示,汕头特区最早仅有1.6平方公里的土地。翻看老照片可以看到,当时汕头特区一片荒芜,既缺钱又缺人。然而,深圳、珠海毗邻港澳,地缘优势突出,汕头周边却没有可依托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汕头究竟如何迈出特区建设的第一步?答案就是:人。汕头是有名的“侨乡”,放眼海外,数以千万计的潮汕籍侨胞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汕头人常说:“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借势侨胞,汕头特区的“改革开放号”列车快速前进,一路凯歌高唱,拉动时代快速变迁。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初,就有籍贯汕头的海外华侨建言献策,表示汕头可以借助侨胞众多的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以此吸引外资发展本地经济。汕头特区的成立恰恰给了海外侨胞回乡创业、回报故乡的机会。泰国正大集团总裁、汕头籍华侨谢国民在汕头特区还未正式成立时,就建立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汕头地毯厂,后来更是在汕头、深圳、珠海3个经济特区都拿下“001号”外商营业执照。1981年8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汕头大学,祖籍福建莆田的富商李嘉诚首期投入3000万港元支持建设。1984年,汕头特区建立起全国唯一一个“特区顾问委员会”,由著名爱国侨领庄世平任主任,香港各界21名代表人物担任第一批顾问。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1990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在汕头写下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诗句,生动地概括了特区创办的个中艰辛探索和艰苦奋斗。引入华侨,是汕头改革开放迈出的第一步,但随之而来的人多地小、基建基础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汕头特区的后续发展。为此,汕头特区先后3次扩容。1981年,汕头经济特区设立时占地仅1.6平方公里,1984年,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为52.6 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个片区;1991年,汕头经济特区范围又扩大至234平方公里,几乎涵盖整个中心城区;2011年5月1日,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汕头全市。

  在这过程中,汕头人民清晰地认识到,扩容不仅仅是突破地域限制,更为重要的是突破思想钳制,在完善硬件的同时,更要优化配套软件机制,要将汕头特区的侨乡优势、港口优势不断内化为发展动力、发展实力。2018年1月至3月,汕头全市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1个,同比增长133.3%;实际吸收外资金额达7240万美元,同比增长50.18%;同时,对外投资稳步发展,1月至3月,全市新设境外投资项目两个,对外投资总额达378.945万美元。

  激活市场经济发展迎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来,汕头特区不仅引进了外资、技术和设备,还引进了服务和效率,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率先”,“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的设立就是其中一例。靠着侨乡优势和侨胞智慧,汕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特区、具有汕头特色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以汕头经济特区为核心的城市群和产业集群。

  如今,汕头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成绩单: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28亿元,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至2356亿元,增长320多倍;1978年,汕头人均GDP仅419元,到2017年,汕头人均GDP达42134元。受益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汕头民营经济活跃,逐步在当地经济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民营经济的壮大,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也极大地消解了经济波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事实上,正是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让社会各界真正关注到汕头民营经济的特殊价值所在。

  2008年10月,在内地生产的一家香港大型玩具厂商——合俊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倒闭,中国玩具制造业危机重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汕头工艺玩具出口却实现逆风上扬。据海关统计,2010年,汕头市出口玩具达6.7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了26.7倍,成为汕头市仅次于机电产品和服装的第三大类出口产品。不仅如此,汕头的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产品和水海产品“多点开花”,来自东盟、非洲和西亚的订单越来越多。

  为何汕头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中突出重围?或许,我们可以在下列这组数据中找到答案。数据显示,2009年,汕头市新增核准注册商标10502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超5万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88件,拥有量均居广东省地级市前三位。汕头品牌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品牌效应有力推动了外贸发展。因为注重自主创新,汕头也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称号,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验区域和省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可以明显看出,是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科技为本,助其消化经济波动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汕头市委、市政府也频频发力,及时制定实施若干政策措施,做到外资不足内资补、外需不足内需补,多形式多渠道落实扶持外贸政策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除此之外,汕头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机遇,提出了主动融入珠三角改革发展、主动融入粤港澳紧密合作、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理念,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思路,并成为广东省首个对台海上货运直航和海上包船旅游直航港口。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汕头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汕头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截至2017年,汕头上市公司达32家,稳居全省前列。民营经济单位29.29万户,占全市经济单位的96.6%;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685.64亿元,占全市GDP的七成;民间投资1697.52亿元,超全部投资的八成。

  金融助力百花齐放显成效

  40年前,侨资侨智汇集汕头,吹响特区飞速前进的号角;40年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行业百花齐放,谱写着汕头特区改革开放新篇章。在这一派蕴藏无限可能的勃勃生机之下,是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浇灌着当地实体经济。

  改革开放之初,汕头地区的金融机构仅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银行开始发挥专业的金融调控职能,各类专业化金融机构逐步设立,业务也迅速拓展。目前,汕头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金融业态。截至2017年年末,汕头市已有银证保金融机构100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26家,证券业金融机构31家,保险业金融机构43家。从业务量来看,截至2017年末,汕头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为3341.60亿元、1551.72亿元,分别是1980年年末的1337倍和135倍;从投向来看,截至2017年年末,全市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为973.1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2.72%。其中,排名前三位的行业投向分别为,一是制造业,余额为291.53亿元,占比29.96%;二是批发零售业,余额为147.78亿元,占比15.19%;三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余额为141.47亿元,占比14.54%。

  近年来,人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汕头市产融合作试点,支持汕头产业发展。该行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货币信贷政策指导,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通过搭建产融对接平台,该行全力推动政银企合作,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同时,该行注重强化部门联动作用,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牵头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积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设立政策性扶持资金和机构,支持企业创业创新,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人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引导下,当地金融机构不断优化金融服务水平,有力支持地方产业发展。工商银行汕头分行积极支持汕头地区玩具设计与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提供全产品综合服务方案。截至2018年4月末,工商银行汕头分行已为上述行业116户企业提供传统表内融资约22亿元,同时提供并购、公司债、委托债权代理投资、员工持股计划等表外创新业务,实现服务模式从“融资”向“融智”转变,有效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设银行汕头市分行推出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的“Fit粤”科技融资服务专项产品,同时,通过建立授信白名单、推出审批绿色通道等优惠措施,为星辉互动制造业龙头企业提供科技融资服务。截至2017年年末,建设银行汕头市分行累计为汕头290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为其中148家企业提供授信融资服务,授信总额度超37亿元。交通银行汕头分行通过与当地税务局合作,获取当地纳税排名靠前的纺织类企业名单,并进一步筛选出经营情况良好的优质企业,形成项目储备客户清单。截至2018年3月末,交通银行汕头分行共支持纺织行业项目储备客户10户,贷款金额约1亿元,有效解决了纺织行业授信受限的问题。华美银行汕头分行针对新材料企业需要融资进口新设备但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创新抵押方式,允许企业先行开立进口信用证订货及提用贷款用于购买进口设备,在设备到货并完成进口报关后,才办理相关抵押登记手续。2014年,华美银行汕头分行为汕头地区一家专业生产环保塑胶薄膜和电子保护膜的企业提供3.91亿日元信用证额度,确保企业顺利从日本进口新设备,启动锂电软包膜项目。

  万顷微波,海风拂面;夕阳西下,渔舟唱晚。40年前,聚力侨资开启的“改革开放号”列车如今依然动力十足,满载着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期待和希望,轰鸣着驶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全新历史轨道。

责任编辑:杨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