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中国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随后,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上宣布了一系列加大金融对外开放的具体举措,并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承诺今年年底前将实施到位。
在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大背景下,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举措,每一个细节都备受关注。此次开放范围几乎覆盖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对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大潮,我国银行业如何通过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准,在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深度和广度上直面同业竞争,磨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面对从自贸区到自贸港的开放大举措、新高地,银行的金融服务如何与时俱进、有所作为?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银行业应该怎样巧妙发力,推进开放新格局?与此同时,在“引进来”方面,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原则下,外资银行能否把握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所带来的诸多机遇,继续深耕本土,加速发展?围绕上述热点话题,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一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中国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央行行长易纲随后就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金融扩大开放,将促进我国打造更加健康而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
“此番金融对外开放,无论是深度或广度,都超出市场预期,让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金融对外开放对国际国内都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引进外资可以促进竞争,促使金融业服务效率提升,从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对外资而言,能够更好共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增加投资机遇和投资空间。”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具体到银行业,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认为,长期来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丰富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种类,提升市场活力,提升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迎来更广阔成长空间
我国金融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上就是开放的历程。伴随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开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银行业采取了一系列自主开放措施,逐步放松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限制,外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逐步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开始以战略合作者身份入股中资银行,银行业对外开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外资银行在中国营业性机构总数1013家,相比2002年的180家年均增长13%;总资产从2002年年末的3000多亿元增加到2017年年末的3.24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2017年累计实现净利润相当于2002年的10倍。
外资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业内专家认为,在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中,中国银行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外资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积累了较多的转型经验,在战略转型、资本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方面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动能。”武雯认为。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引进来”对国内银行业意味着四方面的机遇:一是积极利用外资,可以缓解当前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二是发挥外资行在管理、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借鉴外资银行在资产管理、信用卡、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的创新升级。四是通过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与竞争,可以促进国内银行机构更好地适应国际规则和竞争,推动业务实现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把握开放新机遇
从不同类型的银行来看,银行业双向开放水平的提升带来的影响会有所不同。
“我国中小型银行在本轮金融开放的过程中或可能成为引入外资银行股东、开展相互合作的主力。这主要是因为大型银行体量较大,且在全球资本监管趋严的综合考虑下相对进入门槛较高;而部分中小银行自身资本补充压力较大,吸引外资的动力更强,同时,外资在中小银行管理中更容易提升自身的话语权。”武雯认为。
面对新形势,银行业应在竞争中掌握主动,做好相关应对措施,积极适应对外开放节奏的加快。
“银行业应在竞争中掌握主动,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中赢得先机。比如对于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趋势、区域风险特征等的把握,中资银行更为准确。中资银行还应充分利用客户、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吴琦建议。
在开放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同业的先进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发达经济体的银行发展时间长达数百年,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等较为成熟,因此,在竞争中学习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
“面对外资的进入,不应只看到竞争,也要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在业务层面,中资银行可以利用自身客户基础好的优势,外资银行则可以发挥业务模式更加成熟的优势;在股权层面,外资银行通过持股比例的提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参与管理的话语权,这也有利于我国银行业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公司治理。”董希淼表示。
适应开放新节奏
新一轮更高层级的对外开放会不会带来风险?国内银行业能否经受得住冲击?面对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坊间不乏这样的担忧和疑虑。
业内专家认为,金融从本质上来说是竞争性服务业,竞争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开放吸引更多竞争者,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有助于激发活力、催生动力,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业的效率提升、产业升级。
“当前我国银行业已并非处在股改前历史包袱较重、盈利能力差的境地,相反,银行业自身盈利经过短暂的调整已逐步恢复,竞争力也日渐加强,并且在客户、渠道与产品方面已经形成各自优势,因此,进一步扩大开放导致行业竞争明显加剧的可能性较低。”武雯认为。
金融体系发展成熟度是金融领域开放的重要条件。业内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管理经验、资产质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很大进步。还有不少银行已经“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银行业总体上有能力也有条件迎接更深层次的开放。
不过,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对外开放不仅要“跑得快”,还要“走得稳”,把握开放的节奏和力度,防范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
“随着对外开放进程不断深入,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业务不断拓展,未来银行业务的交易结构将更加复杂,跨国别、跨市场等特点更加突出。因此,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弥补监管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严防跨境资本异动对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的冲击。”董希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