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信用惠农”这张牌
“丽水金改”为乡村振兴增添金融动力
“乡村美,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好了、环境美了,更体现在乡村人民的素质提高了、乡风文明了、生活也越来越便利了。” 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行长孔祖根表示,在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金融对乡村治理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丽水属于典型山区市,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七成。过去,由于广大农户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加上银农信息不对称、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贷款难问题普遍存在。同时,丽水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利,乡镇以下普遍没有固定的金融机构,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缺位问题较为严重。
而近年来丽水金融改革的实施,让丽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时报》记者在近日走访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时,清晰地看到始于2012年的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已经一改农民融资担保难的旧貌,使丽水农民的生活进入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全新阶段,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位。
针对农民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孔祖根还和记者分享了人行丽水中支独有的“妙招”。“积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村级互助担保组织、组建农村金融服务站三大金融工程建设,有效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走出了一条破解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的新路子。”孔祖根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4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91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为50.8%。与此同时,三大金融工程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基层组织治理方面也发挥了独特作用,有效增强了农民诚实守信的意识,截至2017年底,丽水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不良率仅为0.15%。
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高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丽水乡村的农民对“信用”格外重视。不少村子在公开栏上都用大红标语清晰地公示着家家户户的信用等级。“你家的信用等级是2A还是3A?”“凭你的个人信用,银行会贷给你多少钱?”这些关于“信用”的问题,成为当地村民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
这一改变,得益于丽水农村金融改革中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农民们凭借信用就能方便地从银行贷出钱来。
早在2009年,丽水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毯式信息采集工作,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自主开发建成了浙江省首个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丽水市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并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信用县四级评定工作。将邻里关系、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等信息纳入农户信用评价指标,并将信用评定结果与信贷额度和信贷利率挂钩,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民对于“信用”的重视。
崇头镇三望栏村是云和县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较早的村,全村共有123户、459人,A级以上信用农户有112户,目前已实现全村农户信用信息建档率达100%,信用户占比达91.05%。凭借着良好的信用,云和县农村信用社与该村签订“整体批发、集中授信”协议,从此全村老百姓都能够方便地获得贷款。
“信用证”的颁发基于农户的信用评定。据当地村民王怡松介绍:“以前我们村很穷,贷款也很不方便,没有担保几乎贷不到。现在有‘信用证’以后,小额贷款不用担保,拿着证就可以去办贷款了,5万元以下利息还有优惠。”
目前,食用菌生产是该村的支柱产业,户均生产香菇、黑木耳在2万棒以上,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三望栏村从原本又穷又破的小村庄变成了人人羡慕的新农村。
王怡松说:“村民们做香菇赚的钱都拿来盖房子了,你看我们村90%以上都是新房子,50%的村民都有车子。因为有‘信用证’就能贷款,信用好的贷得更多,所以大家都非常看重自己的信用。”
“丽水市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在缓解银农信息不对称和助推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信息征集面较窄、信息更新效率较低、功能较单一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行丽水中支历时一年半,在“丽水市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基础上,借助世界银行大数据征信技术支持,已在丽水市率先建成涵盖一整个地市级行政区划内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融合金融、政务、司法等多领域信息的地方信用数据库,并于2017年9月正式上线。目前,该数据库接入端口覆盖全市12个政府部门和24家银行机构,已采集约142万农民、21万家涉农企业信息,共涉及100多个数据主题、约3200万条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为1980个行政村开展“整体批发、集中授信”业务,累计授信233亿元,贷款余额为150多亿元,其中纯信用贷款余额为50亿元。
创新村级互助担保组织:破题农民“贷款难”
为了解决农民融资担保问题,丽水在这几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实践中建立了四级融资担保体系,分别是政府财政出资、融资性担保公司、行业协会组建及村级担保组织这四种形式。其中,村级担保组织广受村民欢迎,且在丽水遍地开花。
龙泉市上垟镇花桥村的“惠农担保合作社”是于2014年成立的丽水第一家农村村级担保组织。在这几年运行中,在为村民提供便利同时,发挥了乡村治理的作用。
“惠农担保合作社”的建立有效破解了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题,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现在花桥村村民小额贷款基本上以担保合作社担保为主,再也不用向以往那样为找贷款担保抵押发愁了。随着贷款担保抵押问题的有效解决,农民贷款满足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上垟镇花桥村村长郑自友向记者讲述了设立农村村级担保组织给花桥村带来的可喜变化。
谈及成立“惠农担保合作社”的独特优势,郑自友告诉记者,“惠农担保合作社”管理人员一般由村两委干部担任,对申请贷款农户的生产、生活及产权等情况也非常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原来大量的贷前调查工作,提高了放贷效率。
“现在凭借‘惠农担保合作社’出具的承诺担保书就可以到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了,再也不用辛辛苦苦找担保农户,免去了贷款时还要到农商行办理贷款的辛劳,而且贷款基本上当天就办好,和以往相比缩短3天至1个星期时间。”当地村民激动地对记者讲述“惠农担保合作社”所带来的便利。
农民贷到了发展资金,在促进农户增收、实现安居乐业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在忙于生产,从而减少了许多因无所事事而产生的负面影响。郑自友自豪地告诉记者:“原来村里有些年轻人对‘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持不支持态度。自从担保合作社成立之后,我们给他们一个经济上的约束,不提供担保或者降低贷款额度等措施,现在他们对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比较配合了。”
至今,花桥村“惠农担保合作社”已累计为农户贷款担保358笔,金额达2703万元。之后,龙泉市剑池街道茶坦村、八都镇樟溪村、上垟镇源底村等行政村借鉴“花桥模式”先后又建立了14家“惠农担保合作社”。截至2018年4月末,全市15家“惠农担保合作社”累计为农户贷款担保1339笔,金额达1.29亿元,实际贷款余额为6731万元,不良率为零。
组建农村金融服务站: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富口袋’离不开‘富脑袋’。”孔祖根表示,在农村金融改革实践中,让农民富裕是最终目标。不仅要让乡村百姓的口袋鼓起来,更要让乡村百姓的脑袋“富起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丽水山区农民的金融意识特别强。东坑镇东坑村一位名叫吴自良的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农民贷款可方便啦,像山林、农房、土地,你只要拿着这些证到银行去都可以贷款。另外,只要你讲信用,凭自己的‘信用’也能贷款啦。”
吴自良老人今年67岁,家中一儿一女,女儿在县城上班,儿子在家务农的同时还跑运输,家中的小货车就是用林权抵押贷款买来的。
记者诧异吴自良老人知道的金融知识还挺多,他的回答更是有意思:“我还知道更多呢,识假币几年前我就会,县里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很多小伙子都来过镇上,教会我的。他们在广场上摆一摊,路过的村民都会去看看,我也去学了几招。有时候工作人员还会上门发传单介绍。”
这样的缩影在丽水其实不少。记者了解到,人行丽水中支不仅通过在农村指定便利店为农村金融服务站安装POS机、电脑等形式,为农民提供日常的小额取现、代理转账、小面额人民币兑换等服务,还经常组织商业银行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极大地推动了乡村金融环境的建设。
当记者问及选择村中便利店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站的考量时,人行丽水中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商户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保证服务时间,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基本金融知识,这些都很符合助农服务点选择的要求。
“开办农村金融服务站,不仅解决了村里老人取款难的问题,也为我的便利店树立了良好口碑,带来了不少‘人气’,真是一举两得。”一位农村金融服务站负责人欣喜地对记者说。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站规模越壮大成效也越丰硕。截至2018年4月末,已在2010个行政村组建了多功能农村金融服务站,累计为农户提供小额取现、代理转账业务469万笔,基本实现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较好地解决了偏远地区农民取款难、成本高、不安全的难题。
善用“信用惠农”,使丽水金融环境日益完善。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丽水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随之金融机构进入丽水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持续提升。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以农信社、邮储银行为代表的传统涉农机构,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涉农机构以及以泰隆银行为代表的城商行为主力军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当然,这些成果并不是终点。人行丽水中支在《丽水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中提出,将继续完善乡村金融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推动乡村金融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建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金融治理体系,促进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全面优化,确保全市乡村生态环境全省、全国领先。
丽水莲都区利山村从2009年开始实施全村旧村改造。随后,人行丽水市中支指导银行机构在利山村推广“民宿贷”,向30户农户授信800万元,扶持建成民宿31家,利山村由此成为莲都区第一个成规模、专业化的民宿特色村。 本报见习记者 马玲 摄
近年来,人行松阳县支行协调质监部门和金融机构,打造“金融IC+溯源”茶产业链“绿色支付”工程,实现从茶农(种植)—茶叶加工户(加工)—茶商(销售)三级茶叶质量溯源、三级交易刷卡支付,为助推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截至2018年3月,累计可溯源交易94.08万笔,金额达82亿元,发卡2.08万张。图为松阳县茶叶交易市场。 本报见习记者 马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