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拥抱金融科技“痛并快乐着”
编者按:科技日新月异,金融科技亦如是。在金融科技生态体系中,银行与科技企业各自的角色、相互间的关系已进入新时期。当前,银行已越来越多地主动出击,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加紧布局,但在具体运用中还有很多待解的“痛点”。
科技之于金融:从“解构”到“重构”
■ 记者 周轩千
在金融科技浪潮下,面对科技型企业的挑战,传统金融机构从与之竞争,开始更多地转向竞合,并积极主动拥抱科技。在传统金融业难以撼动的情况下,科技正从“解构”金融转向“重构”金融。
银行主动拥抱科技
“自2017年起,商业银行主动积极地选择与科技企业合作,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科技开发公司、第三方数据公司等开展场景构建、用户画像、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主动延伸服务半径,实现场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并逐步构建起合作共赢的生态圈。”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唐丽华对《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据不完全统计,上市银行在2017年发生的较大规模框架式战略性合作案例就多达20余个,主要集中在新技术研发试验、支付、云平台、智能金融、反欺诈等领域。
氪信科技创始人朱明杰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当前合作主要有两大脉络:“银行+互联网公司”与“银行+技术服务公司”,其中,比较“高光”的是互联网公司和以四大行为代表的老牌银行强强联手;同时,在另一脉络上,悄然进行却为银行带来稳健变革的,是各类技术服务公司以项目方式嵌入银行的智能化升级体系,比如华为等硬件服务机构提供云计算平台,商汤、旷视、依图等人脸识别公司为银行提供远程核身能力,科大讯飞等语音公司为银行提供智能语音产品,氪信科技等算法和建模公司为银行提供智能风控、营销、客服等业务解决方案等。
“银行对技术公司的接纳变得前所未有的开放,”朱明杰表示,“举个例子,我们从2015年成立之初就开始与民生银行合作,提供智能风控方案;从2016年开始和招商银行合作,目前在几个不同的部门都有不同业务领域的项目在进展,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很多银行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原本都是偏好老牌公司、大公司。这都让我们看到银行拥抱技术的决心。”
但唐丽华指出,由于此前大型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巨头的合作并未达到预期,目前各家银行开始将加强自身金融科技研发能力建设视为重要方向。“纵观国际银行业发展金融科技的路径,一般包括自建、投资、并购、合作等主要模式,预计未来我国银行业发展金融科技或将沿着持续性自建,以及投资、并购、合作等路径向前推进。在银行业自身金融科技发展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有可能继续发生。”唐丽华表示,中资银行金融科技在技术发展模式上正由战略合作升级为自建、合作及战略投资,在机构运营模式上则正逐渐探索子公司化运营。在她眼中,智能化、场景化、生态化是银行金融科技整体发展方向的三大特征。
人工智能等应用前景广阔
“各家上市银行都已意识到科技对于银行业转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科技在银行业务方面发挥的引领作用,各家银行正在运用多元的创新技术在丰富的金融场景下创造全新的智能体验。”德勤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在2017年上市银行年报中,人工智能(AI)、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是创新技术前三大关键词。
“从我们对41家上市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最新进展分布统计结果看,大数据技术应用相对来讲更广泛,有85%的上市银行应用实施;其次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71%的上市银行进行了建设和布局;生物识别和云计算技术应用分别有63%和54%的上市银行应用实施。而被认为在2018年之后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空间的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已分别有17%、20%的上市银行进行了提前布局。”唐丽华表示,“银行业在平衡好长远发展与短期收益的情况下,将对技术应用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不断夯实自身的核心发展能力,推动各项技术应用更趋丰富完善。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仍将成为银行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应用,物联网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也将与各类业务结合更加紧密,迎来创新发展机遇期。”
在唐丽华看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将在金融领域有较大发展空间,推动银行业更进一步向智慧化转型。“人工智能技术主要被应用于智能营销、智能运营、智能客服以及智能风控等领域。而当前数据治理逐渐被银行业重视起来,数据的使用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相应的,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也将更为深入和广泛。比如,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厅堂客户的接待,促进线上线下、前台后台、柜内柜外的整体协同,也逐渐发展到后台的管理应用上。如建行建模机器人‘小魔豆’,将建模时间由三个月缩短至两周;上海银行张江数据中心应用巡检机器人,实现运行维护自动化,降低人工的强度和频次,提升管理效率。”
朱明杰表示,银行作为高度数据化的行业,加上业务规则和目标的明晰,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数据驱动技术的最好应用场景,这基于四个理由,“第一,银行一直非常重视IT技术的利用,信息化程度较高,技术环境与条件较好。第二,由于银行信息化程度较高,拥有丰富的数据沉淀。第三,传统金融行业更多是以人力为主的服务行业,亟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降低成本。第四,银行有一定资金支持,留有试错的空间。”朱明杰认为,金融业有能力、有动力、有条件通过人工智能来提高效率,并借此机会创新业务,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普惠金融。
科技“重构”金融
“如果说将这一阶段技术与金融逐渐融合的过程,解读为从‘解构’到‘重构’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将会进一步持续,并重复上演。”唐丽华指出,“技术的进步推动金融业不断创新发展,金融业也从来都是先进技术的领先实践者。金融业通过持续不断地与新技术相互融合,借助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和业务发展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需要。而金融科技使金融服务在时间、空间和范围上不断拓展,并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我们所观察到的金融科技行业与金融的相互渗透、融合、共生,正是遵循着这一规律而不断向前推演。”
朱明杰指出,互联网金融浪潮曾经做了很多“解构”的努力,但银行的模式和地位并不容易被颠覆,尤其在监管条件下,科技公司更好的定位是“重构者”。“从历史上看,银行历来是最不受科技发展浪潮冲击的行业,银行的经济效益防御性较高,业务模式的复原能力也较强。然而,过去几年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中,互金企业凭借优越的客户获取模式、低成本的业务模式、大数据分析能力等,为已经渐渐习惯互联网消费和行为模式的用户提供了更高效、更便利、更经济的金融服务。他们从支付、理财等各个角度威胁着银行的业务发展,可以说是一种试图‘解构’银行的努力。但随着监管终结互金草莽式发展阶段,精耕细作的市场新常态下,金融机构和科技机构之间的边界更加清晰,科技公司立足和坚持提供技术服务来赋能银行,重构银行业务形态是大势所趋。”朱明杰表示,“这种‘从解构到重构’的趋势,意味着进入智能金融时代,金融生态中从金融服务的需求者到供给者,再到监管的发展,进步动力一直存在。面对科技与金融结合愈来愈紧密的趋势,生态中的各方无论是主动出击,抑或被迫改变,都将要经历服务能力升级和参与角色蜕变的过程。未来金融智能化的核心是以用户为服务的目标和中心,在此基础上,智能金融生态将会出现五类参与者,包括大型互联网巨头为主的场景流量提供者、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产品提供者、氪信科技这样的技术算法驱动者、华为和阿里云等基础设施提供者,以及监管者。出于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的需要,生态各方合作将愈加紧密,必将出现利润共享化、风险共担化和合作伙伴化的趋势。”
唐丽华指出:“对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等市场主体而言,需各自发挥所长、补齐短板,相互间要更‘懂你’才能促进合作发展更紧密。金融机构需在思维理念、业务流程、核心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和提升;科技企业也不能只懂算法,要提升金融业的专业知识与市场经验。只有这样,金融科技的新生态体系才能被更好地建构起来,金融业的发展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核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