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热的冷思考
访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会长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
当前,区块链或已不再是简单的“底层技术”词汇,资本界、商界、研究者都似乎对其兴趣十足。在这种火热之下,我们是否应该多些思考?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就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会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
记者:您认为什么是区块链?它新在哪里?
黄震:区块链被用作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来说已经有将近10年时间了,从技术上来讲并不“新”,只是对于受众来说觉得很新鲜。
区块链实际上是与P2P组网分布式结构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但很多人认识不清楚,也讲不清楚。现在区块链的热潮已经超过了当年P2P的热潮。舆论的热炒、媒体的热炒造成盲目跟风,使行业产生了一定泡沫。
记者:您如何看待区块链的“火”?
黄震:坦率地说,很多人并没有弄明白区块链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情况,我认为当前的“热”带有不健康的倾向,如果再这么热下去,就会“生病”,需要我们适当地保持清醒、保持理性。目前区块链的很多内容都是流于表面,真正实实在在有创新的内容很少,真正实际解决问题的速度很慢,同时监管层出台的政策和法规也很慢,导致中间出现时间差、认识差,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记者:针对这些“不健康”的因素,您有何建议?
黄震:根本的办法是要培育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首先,公众要具有理性精神。我觉得现在不是公众参与比特币投资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去忽悠公众这时候就砸钱到比特币这个领域来,说投资比特币,投资区块链,这样可能容易被一些骗子来误导,甚至产生传销。在这个层面上,舆论引导大众的作用要发挥出来,不要天天对这些不懂也不可能通过短期学习弄清楚区块链、比特币、数字货币、数字资产概念的人进行宣传,应该经过长周期进行慢慢培育和教育。
其次,区块链创业企业应找到落地的场景和商业模式,同时要做好行业自律,包括一系列不断的检查、履约评估等等,建立反欺诈公约。
最后,专家学者应该慎重地推出自己的成果和谨慎地对待公众影响,不能简单地相信实验报告、研究成果,人云亦云,应该自己亲自动手、实地考察和面对面地检验,要让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和事实的检验。
记者:除了新、火、乱,您还提到过一个“慢”,这个慢指什么?
黄震:慢是指我们的监管和应用很慢。
应用很多浮于表面,真正能够实实在在有创新的应用很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也很少。
监管层出台政策和法规也很慢。一方面在于发展速度快;另一方面源于实际解决问题的速度慢,导致中间出现时间差、认识差,于是就产生很多问题。
记者:如何及时跟进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监管?
黄震:我们已经成立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行业性自律组织,有很多民间人士也在做很多工作,但最关键的在于建立监测,不要过早谈监管,早监测比监管更重要。
记者:您认为区块链创业和传播应在哪些方面做出调整?
黄震:第一,区块链技术应用不要过早地切入代币或者数字货币领域,要更多地解决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区块链最初的功能是记账,作为一个分布式的总账本,能够解决账本的信用问题、公证问题、审计问题、确权问题等等,这些应用容易延伸出来的,可以解决实体资产的数字化映射等现在已经确有需求的问题。
第二,更多地做2B的业务,不要轻易做2C的业务。因为中国老百姓作为金融消费者还不够成熟、不够理性、不够负责,一出了事就归咎于别人。一旦赔了钱就找政府,让政府买单。所以,我建议区块链技术创业企业要尽量避免2C群体性的宣传和发布,以免出现传销等现象大面积地蔓延。
第三,运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我认识好几家技术公司,他们每天最重要的事都是找投资,没有投资也没办法找人或者养人来开发技术。但是我觉得现在已经有技术的人应该全力以赴地突破,做出几个应用的案例,解决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就能有更大的说服力。
记者:您对区块链从技术走向市场有何建议?
黄震:区块链技术应走出当前中国不健康生态下可能引发问题的困境,从而真正成为互联网金融下一波更大机会的基础技术构架。现在从P2P底层构架到区块链的底层构架,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生存环境,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技术的进步让生活和社会更加美好。
面对一个新技术,我们的中心思想是要鼓励创新,同时要防范风险,特别是要避免重蹈覆辙。我很担心哪一天再出一个什么币,导致整个区块链行业的污名化,这是有可能的。我们不希望毁掉这个行业和诋毁这个技术,而是希望能走出过去循环治乱这样的悖论,从而避免悲剧重演。